地铁属于政府投资么?
政府出资建设——经营(BOT)模式 城市地铁的修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建设、运输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及资金筹集、运营管理等环节和问题。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基础的BOT投融资和建设运作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转让)的简称,是指政府通过特许协议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和个人)的经营性设施的建设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由私营企业承担项目的融资和全部建设任务,并在规定的经营期限内,依法自主营业,获取投资回报;期满后,该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相关部门或社会公共机构。它是一类基础设施项目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和建设运作模式。其基本程序为:政府通过特许协议授权给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在一定时限内向投资者偿还债务并支付利息,最后,政府作为业主,从项目公司手中买走设施,实现项目的经营性收入。
在BOT模式下,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具体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原本由政府投资的项目转变为向社会资本融资,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能调动私人企业的积极性。 但是,BOT模式并非灵丹妙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建设轨道交通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项目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效率低,可能导致项目融资困难并且增加成本;项目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负债过高,财务风险较大;有些项目在建设中甚至出现了因资金不足而导致建设进度缓慢乃至中断的情况等等。BOT模式只是实现了“物”的流转,而真正的城市管理职能并没有转变,由此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或许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