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神话有谁?
杨义《中国神话学》将中国神话划分为“四层世界”:
“一个层世界是天界神话:第二个世界是地界神话,其中包括人界神话和动物神话;第三个世界是地府神话;第四个世界是海国神话。从四层世界中,又分化出原始神话和次生神话。”
从神话的发展历程来看,“次生神话包含古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等世界神话中的大量内容,也包含中国神话中的大部分内容。”次生神话的突出特点就是“它以原始神话作为自己的精神原点,把人世放到与神话的世界对等的位置。”
如果说原始神话是对于精神原点的追溯、对于混沌的宇宙创世纪神话,那么次生神话对于原始神话具有一定的衍生性以及“宇宙论功能”,它对于人类现实世界以及对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具有反映性甚至是参与性。
也就是说,次生神话在某些具体、现实的范围内、在某些“此生此世”里承担了某种意义上的“创世”功能。就“此生此世”本身而言,则是一个“有待于生成的新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次生神话实际上也具有混沌创世的特点。
儿童神话从本质上说也是次生神话,但它并非与原始神话没有任何内在关联。它对于原始神话不是以时间性、历史性、历时性的态度去追本溯源,而是以其创造性、空间性、同步性去追溯和重构原点。
儿童神话中的“创世”也不同于原始神话或者次生神话的“创世”。具体表现在:
(1)从生成的顺序来说,原始神话是先于现实世界而存在,与原始时代精神契合,它在与现实世界平行、同步的过程中对于现实世界具有指导意义,而次生神话是在“原点”和“原型”基础上的生发,它既可以追溯也可以参与、再现甚至反叛现实世界,而儿童神话中的“创世”具有后发性和反叛性。
儿童神话中虽然有对混沌与元始初初世界的神话想象,但它首先是对于成人所构建的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怀疑基础上的对抗,同时又是对于这个世界的后发的参与。
也就是说,儿童神话中有关于“此生此世”(与原始神话所描述的生发于“盘古开天地”以前的宇宙“混沌”状态的“创世”相对应)中的“混沌”描写,对于“此生此世”而言,成人所构建的现实世界也是“有待于生成”的新世界。它首先是以与“天地未开”类似的混沌状态和荒诞形态来呈现。
儿童神话的“创世”是儿童从“混沌初开”的状态开始对于成人世界的颠覆和重建,是对于成人所构建的现实世界的超越。
如林海音《我们看海去》里的英子、吴念真《星星点灯》里的小女儿芬芬,他们都是从对成人世界的认同开始的,在历经诸多磨难和坎坷之后,逐渐生发出抗争和怀疑的力量,在不断怀疑和抗争的道路上,逐步迈向了对于成人世界中黑暗混乱、丑恶与罪恶现实的颠覆和重建,从他们进入和穿越丛林开始就是对于成人世界的逃离和质疑、抗争和否定,他们所要构筑的是对于人世间黑暗和罪恶的清理和克服,是具有理想性和纯粹性的“世界”。
(2)从神话的特征来看,原始神话的基本特征是“信史”的特征,神话与现实世界并行、同步,对现实以一种指导形式存在,次生神话虽然与原始神话不同,但还是与原始神话具有千丝万缕的逻辑联系,也是“信史”思维的产物。而儿童神话不是“信史”,它以幻想和寓言的方式存在于现实世界,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