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的五行意思是什么?
古人造词是很有趣的,“然”字在《说文解字》里的释意是这样的 然,烧也。从火,肰声。《春秋传》曰:“若火然。”凡然之属皆从然。 而“燃”字的释义则是这样的 燃,自炙也。从火,亶声。——东汉·许慎《说文》 可见二者之源流是一样的,都是从“自炙”这个本义开始的。所不同的只是“燃”是形声字,而“然”是会意字。(这里的“自”读zuī)
我猜“然”本为象形字,像火烧的样子。由明火到微明,由点及面,因此有“灿然”“赫然而起”等词。后来加“火”作“燃”,意义和用法才逐渐区分开来。比如“燃烧”比“燃点”更形象,更具体;“点燃蜡烛”比“将蜡烛燃尽”更通俗,更简单…… 现代汉语中“燃”的范围更广,除了表示“着火”这一概念之外,还有“燃料”“燃气”“燃煤”“燃油”等等新意。
此外还有一个字“燃”,读rán,也是“着火”的意思,不过现在多用于文言文中。 另外补充一点:“燃”在古代还通假“炎”、“阳”等字。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土爰稼穑。曲,屈也;直,伸也。言木可屈伸,曲直也。炎上者,火之炎上也。从革者,金从散,可打造也。润下者,水滋润于下也。稼,种植也;穑,收获也。土载生成,有种植收获也。
然的五属五行
用五行来描述人体各部分功能及不同自然界的生物及自然。人的手大拇指为阳,功能较弱。手食指为阴,功能较强。中指和拇指的阴阳各占一半。无名指为阳,小指为阴。足拇指为阴,功能较强。足食指为阳,功能较弱。中指和拇指的阴阳各占一半。无名指为阴,小指为阳。人体手和足的阴指或阳指相连接,构成了人体的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并在人体四肢及头面、胸腹之间循行。这十二经由经络连接成一个整体。循行在体表、走向头面的为阳经,走向足肢的为阴经。它们的功能是保持人体生命运动的平衡。人体足大拇指的末端为肝经的起点;肝经沿下肢内侧前方走向头面,交于督脉后,分成两支,一支通过眼睛下沿,交于胃经后进入鼻孔,另一支入眼球后,交于肺经,经过喉咙,沿食道下行,进入胃,转人胆经。胆经沿头颞进入耳中,出耳后下行至足大拇指的末端止。胆经和肝经是表里络属关系,胆属阳在外,肝属阴在内,主管目、筋、爪和人的意志,肝胆在胁肋及少腹之处。
肝经交于肺经后,沿喉咙、下肢内侧后面、足跟止。肺经和大肠经是表里络属关系,肺属阴在内,大肠属阳在外,主鼻、口、毛发和人的呼吸。大肠经沿上肢外侧前面、头部面颊至目外眦交于小肠经。小肠经起于目内眦,沿面颊、头顶、下肢外侧后面止于足小趾的末端。小肠经和心经是表里络属关系,小肠属阳在外,心属阴在内,主汗孔、舌和人的思维、思维和感觉。小肠经交于膀胱经后,沿头颞部下行,下肢外侧后面,足尖背面止。膀胱经和肾经是表里络属关系,膀胱属阳在外,肾属阴在内,主骨、毛发及耳、牙和人的生殖、发育。肾经沿手臂内侧后面、下肢内侧中部,止于大拇趾之末端。肾经交于心包经后上行,沿头面鼻翼旁,交于胆经。心包经沿上肢内侧中部,交于三焦经。三焦经沿上肢外侧中间,交于胃经。胃经沿头面下行,下肢外侧前面,至足二趾间止。胃经和脾经是表里络属关系,脾属阴在内,胃属阳在外,主口、肌肉和人的消化吸收营养。脾经沿手臂内侧前面、胸腹正中上行至舌下系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