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字内含五行是什么?
“字中含五行,书内隐阴阳”是书道乃至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也是历代书家以及书法家最为关注的学问之一! “文字蕴五行”最早出自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 其中的句子为“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上古之时,只有文字,所谓字画者也。其后又加以方块之形,以便书写,乃谓之字……” 在许慎看来,文字(字)的出现发展过程是这样的:最初出现的是象形的文字(文)——后来出现了表音的文字(字)——接着出现了具有表音表形功能的文字(字)——最后,根据汉字书写需要,创造了方折笔画,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汉字(字)。
在许慎这里,字是被赋予了一种“方块字形”的概念的,这是区别于文的最关键特征——文是象形的,字是形声的,而字则是“形、音、义”三者的综合。所以后人将“字形”简化为“字”,是有一定道理的。 “文字蕴五行”的学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另一个是汉字所包含的含义。
首先来说说汉字的结构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吧! 汉字是由笔画和部首构成的,而笔画有“横、竖、撇、点、捺、挑、折”七种基本形状——这七种形状可以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横”对应木,“竖”对应土,“撇”对应火,“点”对应水,“捺”对应金,“挑”对应木,“折”对应土。
所以,如果从汉字的结构入手,判断一个汉字所属的五行是相当简单的。比如“森”字,由三个木构成,故属木;又如“林”字,由两个木和一个士构成,则木土同具。以此类推。
其次来说说汉字含意与五行的关系。 这个就复杂一些了。因为汉字含义比较抽象,很难用具体的某一种自然物来对应。但古人还是尽力地试图去寻找这种对应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圆地方”“上善若水”“炎黄子孙”等说法。在这里,我尽量列举古代文献资料以证明其说的合理性。
1.“天圆地方”——《周礼·夏官·司马》:“设圜坛而祈祀。”贾公彦疏:“此谓天地之位,言‘圜’,取象乎天。言‘方’,取象乎地。”清·方苞《尚书厥田》:“盖以天下之名山,五岳居其二,惟岱宗、恒山在上,而四岳在下……取象于地,故曰‘方’也。”
2.“上善若水”——《老子》:“上善若水,水善于利万物而不争。”王弼注:“处上,所以施惠下;处前,所以让后。施惠不伐功,让时不矜功。夫唯不争,故无尤焉。”朱熹集注引程子曰:“上善若水,水性至柔,又能贯穿万物。”
3.“炎黄子孙”——《史记•楚世家》:“黄帝者,少典氏之子,姓姬,名曰轩辕。”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自称继黄帝之后。”宋·罗泌《路史·后记》:“秦以为黄帝之苗裔,始皇兼六国,遂称皇帝,而水德王也,一曰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