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五行属土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尽量客观的谈一下我对古代易学对五行看法的理解(可能不一定准确)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周易》本身是不讲五行的。周文王演《易》,孔子作《十翼》都没有提到过“五行”一词。孔子在评价《周易》时只提到了“数”,也没有说明这里的“数”就是今天我们认识的五行。所以从《周易》本身来说,是不存在“五行”的概念的。 那么为什么后来的易学中会引进了“五行”呢?这是因为易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据传儒家的经典之一《尚书·洪范》,本来论述的是阴阳、八卦、九畴的内容(也就是帝王之治的九项大法),可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内容被别人添加了进去,加入了“五行”的内容。这“五行”的内容又是怎么来的呢?很有可能来自于管子学派。
因为齐国的管子(名夷吾,谥敬)很早就提出了“五行”的说法并用来解释自然现象。他的著作现在多已散佚,可参看司马迁写的《史记·管晏列传》。不过,太史公说的是“管仲说:‘……故五行相生,而天地精神,万物滋茂。’”管仲并没有把“五行”当成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也就是说,“五行”这个词组出现在春秋时期,是用于描述自然界变化的一种用语。
到了战国时期,燕齐一带出现了不少“方士”(即后来所谓的神仙家)他们善于采药炼丹,长于言奇术怪诞之功,往往受到诸侯国王的礼遇。这些方士中有一部分人就继承了管子学派的理论,把“五行”用来解释社会和人际关系,甚至把人分成不同属性的人——木火金水的“性格”也从此而来。 这种理论被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期传入欧洲,对希腊化哲学产生了影响。东汉时期,阿拉伯帝国崛起,又把它传到西亚和印度等地。
“五行”这种说法是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后,才逐渐形成的。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哲学著作《周易》和《洪范》。但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是单一的文化内在逻辑的结果,而是多种文化和思想碰撞交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