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林基金会取消吗?
目前,中国正在面临“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形势。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少生了很多孩子;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从而带来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上年减少58万人;死亡人口998万人,比上年减少75万人。
随着生育率的持续走低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步收窄(下图)。按照目前的趋势,预计2035年将出现劳动力供求缺口,超过3000万,而到21世纪中叶有望突破7000万。国家必须加大力度鼓励生育,放开三胎乃至全面放开生育的可能性都有提升。
数据来源:统计局官网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生育率明显低于其他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联合国提出的《生育计划》报告中,对中国生育率的评估是“极低”,“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韩国的一半。”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拥有如此之低的生育率?
从历史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生育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改革开放后,虽然总体生育率有所下降,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区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人口大幅下降,二是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幅提升,这直接导致家庭育儿负担加重,父母推迟婚期、拒绝生育或仅生育一个孩子,从而带来生育率的急剧下滑。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国家对生育政策有所松绑,包括放开二胎等,但效果并不明显。
一方面,人们倾向于根据之前的经验来预测未来的生育事件,而过去的经历告诉中国人多生不一定就多福;另一方面,养育孩子的高成本也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相关调查显示,高达70%的家庭因育儿开支太大而导致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养不起家。 要扭转低生育率的局面,不仅要依靠制度、政策和经济的手段,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改善生育态度、减轻育儿负担、提高社会包容性等等。 而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应该尽快落实孕产期妇女生涯的全福利制。也就是从备孕、孕期、分娩、产后恢复全程提供经费和支持,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费用。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育龄妇女的恐惧和顾虑,让生育成为一件充满幸福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