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蹬转发力原理?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正好跟朋友讨论了这个问题。 先给出结论,在乒乓球比赛中,影响击球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如球速、落点、打法等),其中技术动作引起的时间差是影响击球速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同一个运动员两次击球(同一种技术动作)时间间隔很短,而且第二次能明显感觉到是对应第一次的“加力”击打,那么可以认为这个技术动作导致的时间差是造成这种“加力”效果的原因。
接下来分析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所说的“发力”指的是肌肉群快速收拢用力。所以如果要探讨“如何发力”的问题,就必然涉及到肌肉工作模式的问题。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目前业余球员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手臂发力不当,具体表现就是当手臂向外旋转时,手腕向内屈,这样不仅会导致动作变形,还会使力量无法有效传递到球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手臂向外旋转时,手腕同时向外翻,如此才能确保击球的“力量传送效率”。 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关于发力的废话呢?因为当你掌握了正确的肌肉工作模式后,你就可以通过有意识的主动控制来达到“增加时间差”的目的。比如你反手拉球能拉过去但是不够快,那你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臂和手腕的灵活性训练上;如果你是正手攻球或正手弧圈球打不通,那你可以从强化手臂的外旋能力开始着手训练……只要你能找到感觉并形成固定套路,那么你的技术动作就可以逐步优化并接近职业选手的水平。当然,这些都需要你有一副好的身体素质当作支撑。
最后补充一点,其实很多看似简单的技术动作其实都是“内外兼修”的,例如正手击球,其实除了需要前臂外旋的能力外,还需要腕关节的灵活性(内旋)作为保证,因为良好的灵活性可以使你在击球瞬间自由调整拍形弧度。
蹬转结合是前三板技术及拉弧圈球时发力的主要形式,在正反手不同技术中虽然身体重心移动方向不一,但都需要双腿在蹬转时进行不同倾斜度的协调运动。在发球或接发球抢拉时,由于距离球台较近,因此身体重心移动幅度较小,其下肢配合躯干旋转的倾斜角度也较小;在对攻或拉球时由于击球相对距离较远,其重心向右前方(左推右攻时)移动较大(甚至出现双腿交叉和后腿膝关节几乎屈蹲的现象),从而其下肢配合躯干旋转的倾斜角度也相对增大。
总之,双腿重心移动的幅度和旋转躯干双腿配合的倾斜度,主要由击球前的准备姿势和击球距离来决定。
在进行任何方式的旋转发力时,都有一个以躯干两侧肌肉缠绕拉紧为核心,使各环节协调配合的问题。拉紧主要靠两上臂肌肉和两大腿内侧肌肉的紧张与收缩,然后从双腿和躯干同时开始进行猛烈的旋转。上臂拉紧的目的,除了保证在旋转发力时动作协调外,主要是缩短上臂和前臂之间距离,使前臂绕上臂轴的快速内旋阻力减小,达到充分利用躯干旋转力带动前臂进行高速鞭打,从而形成巨大击球旋转力的目的。大腿内侧肌肉要尽量靠近用力拉紧,为躯干旋转提供最佳的动力支点。
在任何一种旋转发力方式中,都会产生旋转用力过猛而使手臂失控的现象。此时要注意使两臂和两腿之间的协调关系。
在正反手两种旋转发力的初始阶段,都是双腿和躯干同时开始的。但是,从人体解剖学方面分析,由左臂右拉和右臂左收,以及双腿蹬转、躯干向右扭转组成的对右上臂来说是一个“左旋力系”;而对于左臂上提和右臂内收,以及双腿蹬转、躯干向右扭转组成的对左上臂来说又是一个“右旋力系”。这两个“力系”都是左右相平衡的,这就保证了在旋转发力时,虽然旋转用力很大,但人体仍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从而避免了因旋转用力过猛而使身体失去控制的现象。但是,随着旋转的不断增加,人体各环节的协调关系会发生变化。当躯干旋转达到约90°时,右臂旋转已接近最高限,因此,躯干和双腿这时应减缓旋转速度,并由左臂上提和右臂内收,全力协助右臂继续快速鞭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