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的含义五行属什么?
“田”字在五行中属土,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生产资料。 “田”字的字形演变如下图所示: 《说文》释“田”字为:“田,陈也。树高而少,曰田。从广从木。” 也就是说“田”的本义就是土地的意思。而“土”和“地”的区别在于“土”比较狭义专指大地,而“地”是比较广义可以代指田地、土壤等。因为“土”和“地”的广义和本义都有关联,所以“土”“地”二字在古代经常互换使用。比如我们常说的“坤地”实际上就写作“坤土”。
除了用作地名外,“土”和“地”很少用作人的名字了,但是“田”字却是个例外,而且“田”作姓用的时候读作tián。这是因为上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围绕土地展开,因此“田”字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有了“耕耘”、“除草”、“收割”等意思,而且还引申出“耕种的土地”、“庄稼”等含义。 由于古代的“田”多指耕地,所以用来修饰人的时候就有“农夫”、“田父”、“田畯”等词。这些称呼现在依然有迹可寻,比如我们熟悉的“种田翁”、“村田伯”、“田先生”等等。
甲骨文、金文中,篆书省作“田”。“田”的本义为纵横交叉的阡陌,借指分割土地。如《周礼·地官·大司徒》:“追而县(悬)之,以其壤地,辨其夫家人民田之数。”在周代的土地制度中,王拥有一块平方公里即方千里为一甸的地区,甸的一边之长为百里。甸四周,各以其内界一里为间距,划成三百条道路,这些道路称为“经”,经路二百步宽。把甸划分为面积为方九百里的九块,称为“州”。州的一边之长为百里,周围以宽一百步的道路环绕,称为“环涂”。在州内部,以二十步宽的道路,再把土地平分为方百里的九块,称为“方”。方的一边之长为十里。方外围宽七尺的道路环绕,称为“野涂”。“州”就是诸侯、国君受封的土地,由王自己管辖的土地环绕。“方”就是士大夫采邑,由诸侯自己的土地环绕。在方内部,再以宽五尺的道路为界,把土地平分为方十里的九块,称为“里社”,这便是庶人耕种的土地,庶人的宅地亦分在其中。
每方里的土地叫做“井”,这就是“井田”制度:每方里分为九区,每区一百亩,正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周围八区,每区八十亩,八区共六百四十亩,每一区有一百家,每家出一家的人力耕种公田,收成全归公。那家的人力所耕种这自己的八十亩田,收成全归自己。这种制度在周代并非普遍实行,井田之制逐渐遭到破坏,公元前400年左右,各诸侯国开始进行改革,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都是按亩征取定量的实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纳税,这实际上就破坏了井田制,使劳动者对地产有了占有权,封建制的农业关系初步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