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和什么生肖有关?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清明最初只是个节气名称,到了东汉末年,人们把清明用在祭祖扫墓上,开始有了传统节日的意思。《岁时广记》中说 “江南风俗,常以三月晦为清明节” 。 那么,为什么是三月的晦日呢?这得从二十四节气起源说起。先秦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出了二十二个节气,而到了汉代则形成了今天的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约等于15天,每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跨度相当于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农历一月)。
古人通过观察发现,每隔两个月左右,太阳到达某个节气时,月亮位于某个月相的位置,即“朔望月”;而每隔三个月左右的某一天,太阳和月亮又同时位于某一经度上,也就是说这一天地球刚好运行到某一节点上,此时太阳和月亮几乎处于同一经度上,这种现象就是“干支纪日中出现的‘朔’或‘望'现象”。由于“朔”“望”的出现有时提前或延后一天,所以为了避免“既不见春,又不见秋”的尴尬情况出现,人们在选取每个节气的起始点时,都以“朔望月”中“望”出现的那一天作为基准点,将“朔”出现在之前的那个节点定为这个节气的起始点,之后每年的这一节气都在这一日期上下波动。例如清明的起始点在“立春”之后第31天左右(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之后的第十五天,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5°。
当然,这种日期上的固定只是人为规定的结果,实际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并不是以365.2425天为一个周期,而是一个“近圆”的轨迹,因此每年春季“清明”的具体时间并不确定。不过虽然“清明”有早晚,但节气却是固定的。唐代诗人王维在《清溪泛舟》写道:“春日浮舟,轻波缥缈,昏旦无端,南北渺渺。”写出了春天万物初生、波澜不惊的景象。其实,“清明”正是如此,天气晴朗,微风拂面,山青水碧,万物萌发。
关于清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修筑长城,大规模征召劳役,而有个叫徐福的工匠带领着数千童男童女离开人间,下落不明。据说他们来到一座仙山,山上景色宜人,到处开满了花草,工人们兴高采烈,整日嬉戏游玩,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最后迷失在了这座仙山之上。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善良仁慈的皇帝,把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作为他的“生日”来庆祝,而在他“生日”这天失踪的人群也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上山”。随着历史变迁,人们对这位始皇帝的“生日”也逐渐淡忘,但却记住了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失踪”,最终变成了流传至今的“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