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玺在哪里?
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使用过不少“玺”,但真正被使用的并不多。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认为秦王之“王”字是三皇五帝之王的称代,太尊贵了,不足以体现一统天下的风范,便改“王”为“帝”。同时为了表示自己是承袭了传说中的黄帝名号(《史记》记载,秦始皇认为自己“古天子”),命令刻制一枚“皇帝之玺”,作为皇帝专用的印章。这枚印由玉制成,长宽各5厘米,方柱形,上圆下方,与现在的正方体正方形差异很大。
西汉建立后,采用郡县制和汉承秦制的做法,沿用秦“皇帝之玺”。不过汉高祖刘邦还是做了一些改变的,他在玺的边缘加上了十二龙纹,象征自己继承了黄帝的形象(据说,汉高祖刘邦因为不喜欢自己的长相,曾让画师给自己画丑了一点;又担心子孙像他,也作此改变,真是可爱极了)。
到了东汉光武时期,因“帝”通“帝”,又指帝王,不便于封禅和祭祀时使用,所以又恢复使用了“皇”字。这样在西汉末年,一种新的样式“皇帝之玺”就出现在了历史上。这种式样的印章一直延续了下来,并成为了后世皇帝专用印的信物。
不过这还不是最后定型的样子。到了宋代,宋徽宗觉得“皇帝之玺”的名字太朴素,没有体现自己艺术家的气质,便亲自设计了“御书”、“皇帝之宝”等印信,并用以签署文件;而明代皇帝朱棣则设计了“钦文之玺”,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枚“玺”,方形墩子,上面是一只匍匐的狮子,取“狮印”之意。 到了清朝,皇帝之玺再次发生变化,样式与现在已基本一样,只是在边界饰以金线,并在里面铺朱砂,以示郑重。
那么这就是所有皇帝的印章吗?并不是。除了“皇帝之宝”外,历代皇帝还拥有“御笔之宝”、“天子之宝”等诸多宝玺,这些宝石一般都用于加盖在诏书上,具有相当大的法律效用。其中“御笔之宝”需要由太监送至皇帝亲自书写的地点,等着皇帝完成批示后,再送至相关机构。 除了印章之外,还有“钦文之玺”,不过这个一般用泥金书写,而非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