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阅兵美国不来?
看了这么多答案,好像大家不是那么肯定为什么不邀请美国的这一件事,于是我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三场规模比较大的阅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建国35周年(1984年)、建国60周年(2009年)。
我们再来看看有外国元首或政府代表出席的这场阅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很多工业产品都还没问世,更是没有能力研制核武器,这种情况下参加军事阅兵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而若非要说什么“雄赳赳气昂昂”,那也是刚刚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人民志愿军带着胜利的信心进入北京的,这种条件似乎更符合朝鲜战争的条件而不是越南或者柬埔寨。何况当时美苏冷战已经开始,作为刚刚站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自然不会主动邀请处于冷战中的美国来观摩自己的阅兵,更何况当时台湾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大陆和台湾都是所谓的“中华民国”,自然是不能以一个主权国家的身份去参加别人的阅兵(不管这个别人跟自己关系有多好)。所以这一届阅兵既没有外国人参加(除了苏联的元帅伏罗希洛夫之外没有任何外国领导人参加),也没有对外公开,而是以解放军战士徒步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方式完成了首都的国庆阅兵。
到了建国35周年时,中美之间出现了正常化的趋势,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并没有到可以一起参加阅兵的地步——毕竟新仇旧恨还有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态度都没有彻底改变,况且此时越南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即便美国想派部队参与阅兵恐怕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本届阅兵依然是没有外国元首或政府代表参加。 到了六十年大庆的时候,中美关系的友好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两国领导人都曾互访对方国家。在这种前提下,本来是不具备外国元首或政府代表参观看点的。不过,当时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而作为重要的外事活动,阅兵自然也要向外展示中国的和平之意——否则一味展示军事实力对任何国家都不会有什么好印象,甚至会有损于自身的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首相福田纠夫成为了第一个接受中国政府邀请的外元首,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寻求友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