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私募能赚钱吗?
1、“市场先生”很难缠 投资者购买私募基金,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基金经理。如何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并与他们的投资理念相匹配,这是个问题。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按照监管要求,每季度都需要公布基金净值,以及具体的持仓情况;而私募基金则没有类似要求,这就给“市场先生”——基金经理很大的操作空间。
当然,并不是说基金经理就会乱来。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基金经理会根据基金合同去进行投资运作。但问题是,基金合同是投资人(即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共同协商确定的,其中就包括了基金的预期收益及风险。
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基金经理作为专业的金融从业人员,对证券市场把握的准确性要高不少。这样,他们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和能力优势,对合同进行一定的“解释”,让基金更贴合市场的实际情况。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某个私募基金的合同约定,预期年化回报率为7%,同时约定基金采用“积极主动”的投资策略,并匹配相应的风控措施。那么,当市场出现大幅下跌的时候,如果基金经理坚持原有的投资策略,不采取减仓或者换股的操作,那么就算该基金亏损了6%,从合同上说也没有违反约定。但如果此时基金经理采用了减仓操作,虽然可能因此少赚了一些钱,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够降低更大的损失,这就是基金经理运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基金合同的“解释”。
2、“基业长青”有难度 对公募基金的业绩进行回顾时,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述——“XX期间,取得了X%的回报/增长率,超越同期指数X倍/达到指数X%以上”。而对私募基金的业绩衡量就比较复杂一些。
因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行情下,收益率的表现是不同的。还有仓位、费用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通常先对私募基金的收益表现进行归因分析,再进一步计算其IC、IR值,以此判断其表现是否异常,最后才能确定其是否优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基业长青”并不表示这个基金长期排名领先,一直是最优秀的基金产品——因为衡量标准不同,我们无法得知究竟排在前面多少名才算合格。只能从概率的角度来说明,一个基金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好的正回报概率,且相对同类基金而言,它的风格又较为稳定,那么这样的基金就已经算是比较出色的基金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