炣五行是什么意思?
“炣”是一个中国古文字,属于“火字族”;《说文解字》解释为“爇也;从火可声” 就是说“炣”这个字的意思是火焰燃烧的意思;并且这种火焰是那种继续燃烧下去的火焰,类似于成语“薪火相传”中的“薪”字。 “炣”虽然是个中国古文字,但现在的普通话里没有这个读音(kě),只有同音字“渴”“克”,而这两个字的读音都来自于“克”。所以,要发准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就得把“克”读成“kǎi”。
比如《尚书•周书•大诰》中有句话——“用大鬲、洛汭甗甑,爨鼒簋䑽䑽。”其中“爨”字的读音就是“kuàn”。 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古代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政权交流的中转站里出现了很多以“可”为偏旁的字。这些字大部分都有“火”的意思。
比如在辽宋金时期,双方交往频繁,贸易往来不断。在契丹文里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契丹宝藏》,里面就出现了很多以“可”为偏旁的汉字,意思大多是“火”或者“烹调”之意。
比如“可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读音为“hèn”,但在唐代时却是读作“kē”;又比如“烤肉”的“烤”字,在现代汉语中读作“kǎo”,而在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二十一“茶馆”“酒肆”中却读作“xiāo kāo”。 除了“可汗”和“烧烤”还有“可可”(巧克力)、“咖啡”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古代鲜卑、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所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而汉语属汉藏语系,两者并不是同一个语系,所以在语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契丹文则是同时使用于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文字,因此它借鉴了两种语言的语音特点,造出了许多新字来表示蒙古语所表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