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抗风险基金吗?
谢邀,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意思! 先摆明身份,本人为大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从业者,对于公司的风控管理,有一定的见解。 首先,公司需要不需要抗风险资金,取决于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类型以及风险的严重程度。 如果一家公司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并且其信用风险暴露较高(主营业务收入或资产中的授信金额占比高),那么为了控制信用风险,就需要建立对应的信用风险资本金消耗项目,通过计提风险准备金的方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损失。
其次,公司需要准备的抗风险资金金额,取决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一旦发作的严重程度。如果某一风险的发生概率较低,或者即使发生了风险,风险的程度一般,则不必准备过多的抗风险资金。比如对于一般的上市公司而言,由于破产清算的几率较低,因此财务上一般不准备充足的破产风险资本金;但是,对于从事高风险业务的主体,如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为了对冲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集中度风险等,则需要准备足够的抗风险资金。
最后,在确定了需要准备的抗风险资金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评估资金的充足性。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压力测试的方法来判定是否有足够多的资金抵御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以确保业务正常经营不会受到重大影响。
企业需要抗风险基金,抗风险基金,也叫企业留利,是公司历年累积的税后利润。通俗的讲,就是企业挣的超过投资回报(资金成本)以上部分的钱。这部分钱,是企业发展的血液和源泉。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这个积累过程的管理,不重视抗风险基金的累积。要么是抗风险基金积累不足,影响企业的后续投资和发展;要么是累积过多,形成库存。其实,企业在每个年度的利润分配的管理中都应该重视抗风险基金的累积。
在企业年度利润分配管理中,企业利益相关人之间围绕着利润分配发生利益分配,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将当年税后利润的40%分配于管理人员和员工(分配原则:1/3用于员工激励,2/3用于管理人员激励),60%用于包括股东分红在内的企业再投资和抗风险资金管理。在企业再投资和抗风险资金管理中,由管理人员和员工代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决定抗风险基金的提留数量和再投资的数量。通常,抗风险基金以留利的2/3作为上限,企业再投资以1/3作为下限。然后决定再投资的具体项目及各所有者分配红利的具体数量等重大事项。在企业留利的管理上,监督委员会依据风险控制的要求规定银行存款的具体数额。在抗风险基金的管理上,规定30%的额度投资于低风险债券市场,70%投资于开放式基金。监督委员会在债券市场及基金的投资上,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帮助制定具体投资计划和投资方案,并实施投资运作。
企业抗风险基金的提留和投资收益在下一年度分配时,由所有者和员工按照1:1的比例分享。具体原则:如果企业当年的经营利润不能满足“高基数、上台阶”(即当年的税后利润比上一年增长20%以上)的要求,所有者和员工都不能分享抗风险基金的收益;如果满足了这个要求,所有者可以从企业留利中分享1/4的红利。同时,员工可以从抗风险基金中比照这个标准分享同等数量的激励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