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的五行意思是什么?
《说文》“君,尊也”。从字形上看,“君”字像一个人端坐,头顶有“十”(繁体“土”)象征爵位,所以本义就是君主、君王。 《孟子•藤文公下》记载了一个故事:齐王问孟子是否愿意做齐国的宰相,孟子推辞说不想当宰相,想住在鬼神都害怕的地方——阴间去。齐王很纳闷,问为什么。孟子说因为阳世间有君主,而君主属于鬼神都害怕的人,如果自己成为宰相,地位在君主之上了,那鬼神恐怕自己,那怎么行呢!必须住在鬼魂害怕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周代以后天子以下各级官吏都是“君”,他们都有头上的“士”,也就是“十”。地位最高的天子,头上“士”的数量最多,达一百;诸侯国王九十九;大夫七十四;士五十。到了战国时代,等级制度破坏,天子失势,诸侯国势力强大起来,各国都在争雄,于是原来各国的大夫开始奔走列国,寻求发展机会。这些卿大夫的私宅往往仿照宫殿样式修建,显示自家的地位。这些建筑上同样有“士”,不过和原来区别是,原来“士”位于建筑物顶端,即顶部横梁部分,而这时“士”位于墙壁上方,成了“壁”的附庸,数量也和“壁”一样多。例如著名的卿大夫吕不韦就在自家住宅墙上画了九个巨大的“士”,用以炫耀自己的高贵身份。
秦统一天下建立郡县制后,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皇帝大一统国家形成,皇帝的权力达到顶点,作为皇帝代言人的丞相权威也达到了顶峰,“相马”的“相”被用做丞相的尊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丞相”中的“相”就是指赵孝成王任命的丞相——蔺相如。汉武帝以后,“相”字开始用来称呼帝王身边协助处理具体事务的中层官员。《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时,朝廷征召各地贤良方正和有学识的人到都城任职,东方朔写了一篇长一点的解答诏问的书信答皇上问,其中提到这些人中有的已经做了二千石的官(高官),如韩延年,大司农郑当时等。汉武帝又问了这些问题人的名字,东方朔一一作了答复。这二千石,汉代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20斤,二千石就是两千斤,是粮食重量而不是钱财。东汉班昭在《女诫·和叔奇雌》中说西汉文帝时的女人薄昭“尊卑失序,滥僭无章……出入寝卧,礼法蔑闻。昼则旷职,夜则淫逸……”这里的“入”是指内入,也就是说薄昭白天不好好上班,晚上也不休息,到处乱跑,可见这个薄昭是个无业游民。后来“入”字逐渐虚化,变成表示时间的词,指日落黄昏的时候。《孔雀东南飞》:“自挂东南枝”中的“入”就是这个意思。再后来时间概念的“入”和表示进入的建筑结构的“入”慢慢分离,变成了单独的词形。唐代诗人王建《宫词》有句“红烛泪调新舞衣,景阳钟罢换朝衣”,其中的“入”就是现在的“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