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几时引进中国?

衡凡弘衡凡弘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我们得知道,当年日本在战败后,是严格限制了军备的生产的(尽管后来还是生产了步枪和坦克,但数量非常有限),而航空母舰这种大面积使用钢铁,结构复杂,工艺要求高的战舰更是被直接禁止建造。 日本的海洋威慑力量实际上只剩下潜艇和水面战舰以及辅助船只,而这两者加起来,也就20艘左右。

而美军作为战略上的敌人,其海上力量的体量是巨大的,所以为了抗衡美国,苏联在太平洋上部署了100余艘各种战舰,而日本则全力发展了潜艇部队,期望借助“宇宙舰”的实力来与苏联一争高下。 所以从日本战后的工业能力和产业布局来看,它们是不可能有能力建设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更不可能让航空母舰进入西太平洋和美军展开直接对抗。

无论是“企业号”的第二次复活,还是“埃塞克斯”号的首次开工,都是在当时美苏两极格局下,美日争夺太平洋控制权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而日本要拥有能够与美国舰队相抗衡的力量,并且有能力搭载战斗机和攻击美国海军基地,唯一能想的到的,就是航空母舰了。

因此当时虽然日本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航母,但它必须着手开始准备,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战争提前做准备,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八岛计划”外,日本还需要另一个可以搭载飞机的舰艇。 “八岛计划”是在原有军舰的基础上改进,造价低廉,然而它最大的问题是,无法真正形成一艘具备强大作战能力的航空母舰,尽管它可以搭载战机,但却无法保证在战斗中不会损失所有飞机和舰载机飞行员,而且一旦敌军突破我防空火力,对海上目标进行打击,“八岛”级将毫无办法;而第二艘船只要想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差距,只能是从他国购买或者租借。

在当时而言,只有两个国家有可能出售或者租借航母给日本——美国和英国。 美国的“企业”号和“埃塞克斯”号固然可以满足日本短期内搭建起一个能用的航母战斗群的要求,但是这意味着美国将与日本直接开战,这是罗斯福和他的幕僚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尤其考虑到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在于欧洲,于是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提供装备,但不提供人员,日本自行组建航母战队”。

这样一来,装备的使用权在美国手上,而作战人员则是日本军队负责,如果日本输了,美国只损失了装备,而如果美国输了,那么日本也就没有了可以使用的装备,双方都不用担心对方会永久性地增强实力。 这其实是一笔亏本生意,只不过美国当时拥有极大的工业优势,这笔钱日本最终也还不上,但这笔账到最后还是算到了未来战争的军人头上。

须珊瑶须珊瑶优质答主

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是国际标准单位,符号为m。1983年起,1m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所经历路径的长度”。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选定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经法国国民代表大会批准。

在中国最初以市制为主,后受西方、日本等影响,使用英制、美制、日本制等计量方式。民国时期,一度实行同英、美、日不同的华制,同时还存在旧有市制,以及公制。1929年确定了以公制为主,华制、市制按需要辅助使用的方针,公布了《度量衡法》。规定长度单位主用米、分米、厘米、毫米,市用尺、寸、分、厘,辅助用日制寻、英制码、英寸和华制丈、尺、寸、分。1934年成立了度量衡馆,开始了实际的度量衡制改革。

1938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度量权与检验管理办法》,并组织了度量衡权检定,在华中、华南地区度量衡制改革取得一定实效。日本投降后,中国台湾地区使用的度量衡改为用公制。到建国前夕,绝大多数城镇改用了公制,但在广大农村,市制仍占主要地位。公尺、公斤、公升等一度在民间被讹称为“共产党尺”、“共产党斤”。1959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明确在国内以米制作为统一计量制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