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出现资产重估吗?
和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在工业化过程中,中国也经历了重化工业阶段。但中国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更多是靠政府的政策性推动而非经济发展规律的自然演化。例如,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机械、石化、电力乃至煤炭等原材料或设备型行业产能扩张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财税和投资等政策优惠,使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0%-30%的极高水平,并进而导致这些行业的产能在10年内增长了数倍。
与此同时,因为高耗能产业产能扩张过快、投资规模太大,而中国自身能源供应不足,从2003年起,中国从一个能源净输出国变成了净输入国,能源供应紧张限制了高耗能产业的进一步扩张。
重化工业阶段的产能过度扩张,以及能源等重要上游产业供给不足,在中国造就了一个“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的怪圈,并使这一阶段的产业利润分配严重畸型,不仅中游工业的利润被上游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等环节大幅度侵蚀,而且上游资源、能源的利润也有一大部分被政府拿走(表现为相关税费和资源价格上缴)。
进入2007年后,特别是第四季度后,因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重化工业出口订单减少,导致相关产能加速过剩。为了抑制高耗能产业的无序扩张,并在能源供应紧张的条件下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服务业的能源需求,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行政及经济手段。前者包括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项目上马、对相关产业实施信贷紧缩等,后者则包括严格限制能源和原材料产品的出口、调整这些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大幅上调相关产品的税费政策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的最终效果是,中国的高耗能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能源和原材料利润总额在工业利润总额中的占比提高到50%左右(而2005年时不过30%),2008年轻工业利润总额增幅回落近30个百分点并出现较大范围的亏损,纺织、化工、冶金、电子、汽车和建筑业等耗能较大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上升。这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无法进一步优化,轻工业、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创造机制也被削弱。在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放慢、欧洲和日本经济已陷衰退、美国经济可能也落入衰退之际,中国出口减速不可避免,这势必加剧国内重化工业产能过剩。
为避免经济“硬着陆”,中国政府在2008年9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随后又公布了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
从2008年底开始的政府主导的经济刺激计划,从投资领域看,80%投向了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和水利工程、节能环保、高技术行业和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等领域。从实际效果看,2009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3%,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83.6%,房地产投资增长17.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达23.8万亿元。这些投资,主要投向的还是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和城乡基础设施等上游行业和中游重化工业。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不仅中国过去10年间已高度紧张的能源、原材料和交通等供给能力进一步扩大,而且重化工业的过剩产能进一步加剧。
2009年11-12月中国PPI指数先后从4月份的8.2%回落至零以下,12月同比下降1.1%,而CPI指数虽然也在回落,但降幅没有PPI指数那么大,12月仍同比上涨1.9%。PPI指数大幅度回落主要源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导致原材料购进价回落和生产领域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导致需求不足,而CPI指数降幅小于PPI指数则反映了需求刺激政策使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需求保持了旺盛势头。
中国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实施的紧缩政策使经济增长迅速减速并进入下行轨道,迫使中央政府在2008年底启动了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然而,和紧缩政策不同,刺激政策所投资的方向90%是产能过剩的能源、原材料、电力交通和重化工业,因此政策的实施使得产能过剩局面进一步加剧。目前,除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向外,中央和地方财政还追加了6000亿开支,这将使刺激经济增长的投资总规模达到4.6万亿,加上铁道部和其他机构的投资,总投资规模在5万亿以上。这导致能源、原材料、电力交通和重化工业的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