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浅碧轻红色结局?

管悠云管悠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红拂夜奔”的结尾相当妙,李靖终于功成名就,可他和红拂的爱情却已走到尽头——这似乎正应了那句“大丈夫志在四方、红颜易老”的老调;但倘若退后一步观全局,这个结尾又显得如此悲凉,因为个人爱情的遗憾往往正是社会进步、文明开化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吴承恩在这里似乎把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巧妙化为一种文学上的对称美——“功成名就已至他乡,红颜老死无归故里”,这种美感是如此令人神往以至于个人情感的小小遗憾完全被美的光芒所覆盖。

可是如果读完整本《西游》就会发现这样的美感和理想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旅程正是他不断摆脱家庭(社会)束缚、追求自由之路,可他最终也不过得到了一份虚幻的圆满,家庭的悲剧依旧在个人身上上演。

“红拂夜奔”的结尾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恰恰掩藏着最深的悲凉——若人生只如初见该多好! (一)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年立春,宫中突然传来消息说,皇帝得了个儿子。

这是历史上真实记载过的李世民的第四次生育——前三次分别是王贵妃生李恪、窦皇后生李泰和李恽,但这个新生的小儿子却是杨贵妃所生。 此时李世民已经六十岁,杨贵妃入宫多年从未生下过孩子,这个突如其来的喜讯似乎让这个寂寞的宫廷增添了几分欢庆的气氛。为了庆祝这位皇太子的诞生,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太宗特意让众臣赋诗相贺。

作为当朝首屈一指的诗文大家,王维立刻做了两首应制诗表示祝贺。第一首《喜皇太子宴馆,应教作诗二首》充满了喜庆: “芳园聚喜,兰气来空。霞杯云酌,寿酒繁觥。” 但第二首《继圣天子登蓬莱阁使臣即事》显然不那么高兴: “凤阙留宾,龙池戏彩。鹊巢宫树,鸡鸣晓月。” 这似乎暗示了一种权力争夺的残酷性——谁能够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就在这次宴会之后不久,一个名叫张亮的隋朝后裔收到了皇帝的诏书,诏书中说道: “卿门下亲故等,前对朕有执节尽忠之诚,今有辅佐社稷之功……” 张亮顿时吓得满头大汗——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老张当年犯的错现在已经过去了,咱们还是好兄弟! 原来张亮早年投靠了李建成,后来又投到李世民门下,玄武门之变之时他与李孝常一起率领数百精骑迎接唐太宗,因此被赐爵彭城郡公,还得到一枚象征忠诚的佩玉。

但这样一块佩玉如今却成了张亮无法承担的沉重负担。原来当时朝廷规定,外戚不可拥有私兵,否则就应该依法惩办。张亮犯了两个错误:一是身为开国元勋之后却没有及时削除私兵;二是跟突厥联系过于紧密。这两个错误加起来导致了张亮被削去封地并流放巂州。

幸运的是,张亮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女婿——王维。

(二) 王维祖籍太原祁县,幼年时随父迁居蒲州(山西永济),因此他常常以“京兆人”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开元九年(721年),王维十八岁,他凭借自己优秀的文学才能考中了秀才科,第二年,他又顺利考上进士。

然而才华横溢的王维却在仕途上屡遭不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唐朝的科举制度十分复杂,除了明经、进士两科以外,还有博学宏词科、道举等科目,这些考试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文学、哲学、政治等无所不包。

但是不管怎么考,最后都免不了要加入幕僚队伍做文书工作。对于胸怀大志、向往风流的文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很委屈的事,于是他们便用一种特殊的技巧——自诩清高、假装傻懵地在吏部候缺分配,等到合适的岗位一有空隙他们就立刻钻出来。

这似乎也是王维的人生写照——他在史籍中自称“少孤贫,通经史”“累举进士,累官尚书主客郎中”,实际上就是说他少年得志且官运亨通。但这只不过是文学史上的王维而已,真正的王维其实是另一个样子。

我们来看王维写给张说的《献始兴公》: “九龄既没贤豪尽,四海无人意怅然。”

九龄指的是张九龄,他是唐代著名的贤相之一,也是王维的恩人。但是,当张九龄遭到李林甫陷害之际,王维非但没有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反而暗地里乐呵呵地欣赏着李林甫的笔墨——《李林甫文集》里收录了他的和作。

这就是那个真实的王维——他不是不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他只是懒得去争名夺利罢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