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有什么作用?
我们每天都用日历,却很少有人想想日历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日历真的只是用来划掉一天又一天的日子吗? 《礼记·檀弓下》中有言:“闰月,祀祭先尸,宴有司特羊一,酢酒一酢”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逢到大月的农历月份要增加祭祀次数,在月末加一天作为“闰月”,额外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招待负责祭祀的官员。
这似乎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日历是有明确用途的——祭祀。 那么为什么会有“闰月”这样的设置呢? 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形的轨道,一年之中太阳的位置由此产生周期性变化,因而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寒暑交替现象。 但这种公转带来的季节更替并非完美,例如每年春分(3月20日或21日)和秋分(9月22日或23日)太阳都位于赤道上方,昼夜等长;然而冬至(12月21-23日)和夏至(6月21-23日)之间则存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昼夜长度差距。
为了解决这一公转带来的问题,人们创造了“闰月”这一概念。 在农历中,闰月指的是相对于公历中的闰年,即公元纪年的年份数除以4除不尽的年份,其下半年有13个月,而上半年则有15或者16个月。
以2020年为例子,它是公元纪年的年份数,除以4等于25,余1,因此是闰年且一共有366天;而2021年是闰年且有367天。阴历(农历)的闰月实际上就是阳历中的小月,而阴历的闰年则是阳历中的大月。
那这个附加了闰月的阴历(农历)与阳历(公历)相比有什么优势呢? 首先,在这个闰月中增加了对祭祀来说重要的下旬,保证了每个月都有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另外,由于多加了一个月,原本全年360天的阴阳合历就变成了366或者367天,使得节气更加准确,也更好地适应了四季寒暑变化。
虽然现代文明已经取代了“天人感应”的地位,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这个“闰月”,正是通过增添一个月的方式,让阴历(农历)既具有公历的准确性又能保持农历特有的韵味。 这不正如同我们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