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明字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汉族人民认识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把世界万物都归到这五个类别里,用它们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现象。比如,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五行相生相克,帝位传承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帝位传到禹的时候,应该是由木传给火的,因为木生火。然而实际上是从禹开始由金传火,这是由于禹的祖先舜帝有尧帝这样一个土德之王作为岳父(古时候结婚都是下嫁,所以舜的老婆尧的女儿彤管被叫做“娥皇女英”),是土行;而禹的爸爸鲧是被钦定继承人的,因为是木行。这样土克了木,形成了三代的夏朝。
到了商纣王时期,水太泛滥了,而周武王恰好是秉承火德的君王,因此可以消灭殷商,形成周朝。 周朝末年,周厉王无道,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后来宣王即位,任用贤臣,使国家重新富强起来。《诗经·大雅·烝民》就歌颂了他“执节秉公,明以申刑,思我王度,式序在庭”的政绩。这里的“式序”就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也就是水——木——火——土——金的运行轨迹。
秦灭周后,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认为自己得了水德,因此水行当兴,火行当亡。他的姓氏“嬴”属于水,名字中的“政”也属于水,而国号“秦”中的“秦”字属火,所以改“秦”为“赵”,取“赵”与“政”组合为新字“赢政”,以此来顺应五行相生的趋势。至于小篆书体的“秦”和“政”字,就是后人根据“赢政”二字创造的。 东汉王充著《论衡·言毒篇》云:“夫寒热伤形,喜怒伤肝,劳倦伤脾,惊恐伤肾。此五者,五脏之邪;怨愤恼怒,此心火之邪也;多食厚味,此脾胃之邪也;四肢不收,此四肢之邪也。”这里的心火、脾胃之邪等都属于中医理论范畴,在此不做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先秦诸子百家并没有完全认同阴阳家的五行说,如儒家就不承认,孟子就说过“五行,木、火、土、金、水,无所不施。王政不偏矣……五行,一也。”然而,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等,实现了大一统,这也正是顺应了五行相生的方向。汉代实行汉承秦制的政策,也符合这一方向。于是,自秦汉以来,五行学说逐渐为人们所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