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怎么进入中国的?
1,乒乓球源自英国,但起源于法国,是一项欧洲运动; 2,日本是第一个把乒乓球介绍到中国来的国家(一战期间),当时的日本把乒乓球当成一种军事训练手段引入国内; 3,中国引进乒乓球的时间应该在抗日战争之前,因为那时候已经有了正式的体育刊物讨论乒乓球的技术和战术,并介绍了当时世界著名的球星如“曼殊菲尔特”等人;
4,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上海迁往北京的中央体育学院(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附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四个系,足见乒乓之于中国的地位。同时期,香港也建立了“乒乓球协会”(于1973年改制为“乒乓球总会”),可见其普及程度;
5,1956年开始实行业余与职业比赛制度,在当年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时代,这项只计技术不计成绩的运动深受民众喜爱,因此培养了大量球迷。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看比赛都是拿个板凳一边看得忘乎所以(当然打球的时候更是忘乎所以,为了抢球经常跟别的小朋友打架),而家里唯一的电视总是放体育节目。记得80年代中期,CCTV5刚建立不久,每晚8点有一个专门的乒乓球节目,我印象里叫《星星火光》,每次看完都激动得睡不着觉.... (补充:经@孟德尔老师提醒,我国第一部关于乒乓球竞赛规则的书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53年出版的,比日本人还早。这本书现在应该已经绝版,但是我在eBay上看到了翻印本,如下图所示)
有历史记载的中国最早出现乒乓球是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当时的上海租界内,一些外国人用一块木板(也有用桌子充当球拍)和橡胶做球拍,橡皮球和纸盒自制球网,在硬化的场地上比试着这种西方的新兴“乒乓球”运动(当时乒乓球用球还不是用赛璐珞做的,而是一种橡胶球)。当时称这种运动为“桌台球”、“桌球场”、“台球场”、“拍子球”、“缘子球”、“响子球”,甚至还有叫它“乒乓”、“平碰”的。因这些名称音转“乒”、“乓”二字,从“乒乒乓乓”的声响和球来回快速的撞击而得名。当时还没有“乒乓球”这个名称。
那时中国的广大老百姓还不认识这项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掠夺和侵略,使国家遭受空前危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希望寻求一种以培养国人体质和智力的方式,以挽救危难深重的祖国。出于这种爱国热情和思想,他们对当时的西方新兴运动“乒乓”发生了兴趣,因为它既有趣味又有实用价值,既可健身又可健脑。因此便对这项运动积极支持、效仿和推广。这些人士当中有宋教仁、蒋百里、刘师培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的学生等。蒋百里在他的专著《欧洲文艺复兴史》中曾热情描绘过“乒乓”,刘师培则亲自撰文介绍这项新兴的西方运动。
有文章记载说,民国初年,有一个叫赵士骥的江苏人,1913年在一次赴英学习政治和军事的途中,游历比、法等国,接触到“乒乓”球运动,对它产生了兴趣,于是积极搜集有关的器材和资料,归国途中又在印度加尔各答向美国传教士购买一张球台运回上海供自己练习。这是有关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和练习“乒乓”最早的纪录。
赵士骥从欧洲学成回国后,曾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并参加护国、护法运动。1917年袁世凯死后,张勋拥溥仪复辟,赵士骥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期间,他又在广州组建了一个“乒乓”球会(有史料证明这个球会在广东省财政厅长李秩均府内。赵任教练员),在一些官僚地主和买办商人中开展了“乒乓”球的活动。这个“乒乓”球会是早期的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乒乓”球社。但赵士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曾全力支持的“乒乓”运动,后来会成为他受难的“帮凶”。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在反扑中下令通缉赵士骥,他逃往香港,有人告密,称赵士骥在广州与张勋密谋,在他的住处(指那个“乒乓”球会)搜到了张勋的来信,赵士骥被抓,最后被推上刑场问斩。
赵士骥死后由梁启超等进步人士推荐陈毅上台继任孙中山的秘书。当时,有不少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和民主革命人士参加了“乒乓”球的活动,孙中山、宋教仁、宋耀如、胡汉民、李烈钧、何香凝、蒋百里、刘师培、李秩均等人都曾接触过这项“乒乒乓乓”的运动。在中国“乒乓”球运动史上,宋教仁被认为是中国“乒乓”运动的先驱。
最早开展“乒乓”球运动的有上海和广州两地。继广州“乒乓”球会建成之后,1920年在宋教仁和蒋百里的支持下,陈毅、李毅(上海人,从事工商业,后来加入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壮烈牺牲)等进步青年在上海肇和路的“爱国学社”(这是陈毅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内组织了一个“乒球研究会”,这是中国人最早在上海开展的“乒”球活动。
1922年,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在广州就职。在当时广州的陆军军官学校,由校长胡汉民签署决定在广州创立第一个有正规名称的“乒乓”球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军阀政府签署认可的“乒乓”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