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代表五行什么意思?
北方亥子丑,南方未午巳,东方甲乙寅卯辰,西方庚辛申酉戌,中央戊已辰未戌。 这是五行的方位,这个方位不是以目前我们地球上的地理为方位的,而是以古人观测的天象为基础的。
什么是天象呢? 古人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每年冬至前后,太阳由南向北移动,到达黄经0°,为冬至节气开始的时间;而每年夏至前后,太阳由北至南移动,达到黄经90°,为夏至节气开始的时间。这样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农历的夏至节气,而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为农历的冬至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夏至一阴一阳,最为特殊。而在冬至和夏至中间各有一个“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也是特别重要的节气,古人把这8个节气称为“阴阳四时”,也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春季是阳春季夏季是阴季秋冬就是阳”或者“春季是少阳夏季是阳明秋季是少阴冬季是太阴”的意思。
在这8个节气中,每个节气分别对应着一种五行属性,用现代科学语言描述就是“冬至春分属于水,夏至秋分属于火,春分秋分属于土,谷雨霜降属于木,寒露立冬属于金,大雪小寒属于水”。 而北就代表着水和冰,因为北面是寒水的位置,所以五行属水。而东北方代表了冰冻的土,因此也属水。正东是木的发源地,所以也属木。正南是火的位置,所以属火。西南是土的位置,所以也属土。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虽然极其复杂,但又都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来概括说明,而且任何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也都是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不断相生,又不断相克的运动中进行的,并保持其平衡协调状态。中医学将这种认识和思维方法运用到医学领域中,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因此,五行学说不仅成为古代医生们用以阐述人体内部各个脏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工具,而且也成了指导医生们进行诊断与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概括地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主要用途就体现在对脏腑功能的分析,脏腑之间与脏腑内外、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析、病理传递规律及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等方面。
所谓五行,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物质,即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五种自然现象(气 )的名称:
1、木——东方温热现象。
2、火——南方炎热现象。
3、土——中性温热现象。
4、金——西方凉爽现象。
5、水——北方寒冷现象。
(温、热、凉、寒,是构成冷热的四种基本自然现象。木是热现象,“东方其气温,其政敷”;火是极热现象,“南方其气热,其政明”;土属中性,“中央温热,其政平直”;金是凉现象,“西方其气凉,其政劲”;水是冷现象,“北方其气寒,其政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