晫在五行属什么?
字属火,但具体这个字五行属性如何,还得看具体组合。 如:清·王云(1697—1779)《重书朱子家训后》其文如下 “光风霁月”之句,“风”、“光”皆明洁之意,“月”即指月亮,全言明洁的月光和清风。 《尚书大传》有“月明星朗”的话;李白的《关山月》中也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句子。
《楚辞·招魂》里有“皓素以陈兮,五采纷纭。”这“皓素”即是白色的丹砂,也是丹砂的别名。 《庄子·天道》篇提到“列子御风吹,日行千里。”其中的“列子”是指列御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列御寇能驾驭着风在空中飞行,一天可以行进一千多里。“风”作动词用。 再来看看“晫”字的古文写法,从字形上来看,“日”与“卓”是同一个字,表示太阳升起的样子或光亮的样子。
所以,单独拿出来的时候,这个字应该是属火的。 但是,这个词组在一起的“倬”字,就不一定了。 因为组成该词的两个字都属木,根据“木生火”的原理,两个字的五行属性应该都为火。但是,这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组合在一起,其五行属性应该为木,而非火。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典故。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嵇绍,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潘岳齐名。 嵇绍的祖父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康既卒,绍袭爵昌黎侯。太安二年,永嘉之乱,中原板荡,乃率亲属避地江东。元帝初镇建业,绍与皇甫谧、裴楷等并为丞相参军,领兵防杜弢,屯于零陵。
东晋成帝咸康元年四月庚子(公元335年5月28日),彗星见于东方,赤色,光长尺馀。太宰司马昱上疏曰:「彗星出,其占曰‘天子亡’。此星见少,宜备丧仪,设祭祠。」于是群臣咸服缞绖。时帝幼冲,太后临朝。太子少傅崔斌奏曰:「此星可见,若然者,当由臣下奸秽不洁所致。惟陛下除臣等,使天地清净,星辰复旧。」于是太后命绍等还服。至七年二月甲子,彗星复出如前,而绍等不见,其夜,星陨。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时间点,一个是“咸康元年四月庚子”,另一个是“七年二月甲子”。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时间点的史料记载: 再来看看第二个时间点的史料记载: 从上文可以发现,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彗星确实是有两次出现的。而且每次出现的时候,作为占星业的领导者——宰相都是第一时间出来献计献策的。
那么问题在于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们建议斋戒祭祀,结果怎么样?“群臣咸服缞绖。”大家不仅穿了孝衣,而且还拜了把子。可是,过了这么多年,彗星又一次出现了,这个时候却有人声称这是“臣等”之罪,建议皇帝惩治大臣,甚至还要自己承担丧礼的费用。 这不是废话嘛!二十多年前的事,你们不作为,现在又跑来认账,是不是晚啦?!
更妙的是,这个大臣还自称“臣肇幸逢休明之运,复值归宁之日,星离雨散,各在天末,岂得不为震惧!”“震惧”的意思是害怕得发抖。这位老兄大概忘了,二十多年前,大家一起穿孝衣的时候,他可是连拜把子的勇气都没有的哦。怎么现在倒装起嫩来了?! 果然,他们的这些荒唐建议让太后觉得好笑,于是否定了他们的请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字或词有两层含义的情况下,往往意思较含蓄的、引自经典的那个意思属阴,那个意思就比较阳刚,一般用来指代那些比较阳刚的事物。 而这个字或词的第一层含义往往是用来指代的,是比较含蓄的。就好像我们看古装剧里面写的“帅”字一样,这个字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意思是形象高大威猛,另一种意思就是形容长相帅气。前者通常是用笔画很乱的繁体字或者异体字,后者则是简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