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余气是什么?

暨巧莹暨巧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之气,又分五行正气和五行余气。 五行正气就是生我(母)的我生(子)的五行之气。如:水生木,木生火;金生水,水克火。

五行有余气是指:生我(母)的和泄我(子)的五行之气。如:水有余气是癸、亥、酉;火有余气是丁、巳、午;木有余气是甲乙;土有余气是戊己;金有余气是庚辛;水有余气是壬癸。

中医运用五行的理论来指导临床治疗疾病并非常常见。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肢体百骸都受到阴阳二气的制约和经络系统的调控,而五脏之中又有五脏之气,其中以肺为华盖,心为君主之官,脾为中州,肝为将军之官,肾为先天之本。中医将人体划分为五个部位,即五脏之心、肝、脾、肺、肾;六腑者,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属中州,奇恒之府有脑、髓、骨、脉、胆,此十二处称为“十二官”。

五脏之所以能发挥生理功能,是其内在机能活跃的结果。这种内在机能称作“五脏之气”。因此张景岳说:“五脏之气,实则行正化,虚则行诈病。” 所谓正化就是指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心脏主血、肝脏藏血,二者相互配合,调节血脉运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入胃,经脾的运化,化为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散布全身;肺气清肃下降,通过丹田,注入下焦,滋养精髓。

五行之气在体内的流动,是有其规律性的,《黄帝内经》指出:“五脏之气,故贵乎神”就是说五脏之气贵在运转自如,若失去应有的秩序,就会产生疾病。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治未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预防医学。

苟大焕苟大焕优质答主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此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为五行的特性。古人以此特性来归纳、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把相互关联的事物都以五行属性来概括归类,推演为一个统一的概念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亦得以五行来归纳。但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又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系统。因此,将人体复杂的功能分别归于“心、肝、脾、肺、肾”等五个不同属性的系统,并将上述系统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等五行的特性,还有一部分剩余的、未被明确归属的生理功能,即为“五所不胜,所不复行”者。古人把这部分精神性的、非实质性的功能称之为“余气”。

五行余气的来源和形成与五行学说的形成是一脉相承,是中医学整体观思想在藏象学说形成中的必然现象。由于五行学说是基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而诞生的,它必然受到当时人类学识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限制,由此建立的五行归类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将人体功能和自然界事物归属于五类,难免会有一些未被包容的事物,将这些未被纳入五行学说的事物称为“五行余气”是合理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