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属于五行属什么?
五行学说最初源自汉代的《黄帝内经》,但当时并没有具体的五行的概念,只是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及其运动变化作为指导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并影响中医的诊断治疗。东汉著名医学家王充在《论衡·书传篇》中提出:“五行者,所以知天地阴阳之气,金木水火土之形也”,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
晋代著名的医学家皇甫谧在著述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五行学说,即古人所说的“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并解释为:“金有五,木亦有五,水亦有三,火则有二,土则有一。” 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气不生,百病不自成;其人若惰而不做,嗜欲无度,则五行失序,五脏不宁,六淫从生矣。”他把人的脏腑形体和精神与五行联系起来进行阐述,并且首次将心理因素引入了中医养生学。
宋元时期,由于道教的兴起,五行学说被广泛用在生理生化、病理及药物等方面。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集古代药理学之大成,用五行学说论述药性,如他说:“气本无形,因有物化之。其气盛全,流行贯通,自然布散,此五行自足也。”又“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总之,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人民对人体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现象的观察、认识和理解,是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中医治疗和养生都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