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昌字属于什么?
“五行”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于《周礼·春官宗伯》里的记载:“大宗卜筮,五兆立成。” 这里说的“五兆”,后来被东汉的经学家郑玄解释为“五行之气”;西汉的经学家京房则将“五兆”解释为“五行之气”。 “五行之气”的说法,被后来的学者广泛接受并沿用。而这里的“行”,就是活动的意思,与“形”相对。 所以,“五行”也就是五种物质或现象。它们都是“气”即动态的存在物,而不是固体状的事物。用今天的话来说,所谓的“五行”,其实就是指“五类事物”或者“五种物质、现象”。 这五种物质和现象是阴阳两种性质互相作用的结果——任何“五行”中的某一成员,都可以阳化气或者是阴成形。
比如木,它是可以枝干生长、树叶茂盛,体现着生的作用,所以木属阳;但是木也可以枯萎凋零,显示着死的作用,因此木又属阴。同理,水可以流动,体现着润下和阴柔的特性,但是水也可以结冰,呈现着刚硬的特性,故而又属阳。火在燃烧,表现出炎上的特性属阳,但火也可以熄灭,显示出润下的特性,故而又属阴……以此类推。
由于这“五行”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以这“五行”也相应地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各有两种属性,所以“五行”也就相应的被划分成了10种属性: 土位于中央,属阴土,具有培植和承载的特性; 水位于北方,属阴水,具有滋润和潜下的特性; 火位于南方,属阳火,具有炎热和向上的特性; 金位于西方,属阳金,具有清肃和收敛的特性; 木位于东方,属阳木,具有生发和调达的特性。 从上述属性可以看出,这“五行”实际上就是五类的物质或者现象,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这就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五行学说。它认为这五种物质和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