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属什么五行属性?
首先,要理解五行的本质以及其起源。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与总结的产物,它本源于道家的“阴阳说”,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一书里。
所谓“行”,古人指道路、轨迹;所谓“五行”,就是五种物质或行为。而“金木水火土”其实就是指:金形、木形、火形、水形和土形。
在古人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相应的形状(即形态结构),比如人的身体:脑为髓之海,其形如脑,故称“髓海”;肌肉属于脾土,因为“脾主肌肉”;眼睛黑白分明,故以“肝开窍于目”等等。 五行的最初含义就是指事物的“形状”。
但这里必须强调指出,这里的“形”不是具体的某一个物体的形状,而是就其“宏观特征”来说的,所以才有“五形不见人只见生”的说法。
那么,有了这个“形”,就能对应五行了么?还不能!因为五行最终是要服务于“气”的。 在《黄帝内经》这部书中,“气”有“阳气”“真气”“宗气”等说法,它们其实都是同一概念。
什么是“阳”呢?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阳”是“六经之气”的总称;而王冰在注释《素问·生气通天论》时又讲到,“阳者,阴阳之盛气也”。可见,“阳”是充满在人体内的具有运动功能的气,这种气具有推动、温煦、蒸腾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体现。
五行配五脏:脾土(土形)+肾水(坎卦)=木(震卦) 心火(离卦)+脾土(土形)=金(乾卦) 肺金(兑卦)+心火(离卦)=水(坎卦) 肾水(坎卦)+肺金(兑卦)=土(坤卦) 五行其实最终是要服务于“气”的,没有“气”的存在,五行也就失去了它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