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五行怎么分?
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的称呼各不相同: 子午卯酉叫“四时”,寅申巳亥叫“四刻”,辰戌丑未叫“四季”。这些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在古代,人们用“五更”来形容每天夜里的五个时间段。一更指黄昏时刻,二更是晚上7点到9点,三更指的是晚上9点到11点,以此类推。 一更天属子时,二更天属丑时,三更天属寅时……直到五更天属巳时。
除了以“五更”来称呼每天的夜里时间外,古人还将每个“五更”分成八个时间段,每段时间各有一个名字,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初更”“二更”“三更”……“五更”。 这种划分方法直到现在还在民间流传,比如“三更半夜”这个比喻词语就保留了这个概念。 古人还用“鼓息”“钟鸣”来指代“更”的概念。“鼓息”就是在傍晚击鼓报时,敲三下,每一下表示一个“更”次;而“钟鸣”就是早晨敲钟,每一次也代表一个“更”次。
那么,从“鼓息”到“钟鸣”总共是84次。这84次就被分成24段,每一段代表一个“更”次。这样分段的原因在于,白天阳光照射下的阴影长度会变化24次。 随着现代计时工具的出现,使用“钟鸣”“鼓息”计时法的人越来越少。但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如庙会、灯会等还会用到这样的计时方法。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得一些传统习俗在今天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