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五行属什么?
在传统习俗里,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其相生相克的理论被应用在命理、医学、农业等多个领域。五行是道教文化重点组成部分,源于古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和远古的金木水火土五方和“五材”观念,后来被诸子百家的阴阳家吸收融合并加以发挥改造,“五行”一词即源于此。阴阳家的五行说与儒家结合之后,经过董仲舒等儒家学者的继承发扬,成为古代中国人宇宙观的基本模式。
曾五行属土。在五代后周时期,“曾”通“增”,有不断增加的意思,因此,有水的“氵”旁,如曾经、曾几何时。也有表长的意思,例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五代以后,“曾”字去掉“氵”旁,从“曾”的字中仍保持“氵”,从“增”的字去掉“氵”。增有加多高长之意,与土为近。因此,曾字从土从贝,五行属土。
贝,甲骨文字形像双扇贝壳(右上),在商周时曾长期使用龟甲、兽骨和海贝。商至周代中期,海贝及其仿制品长期与青铜礼器并存,作为权力和等级的凭信。周代中期以后,海贝使用骤减,只有中原地区的个别小国继续流通贝币;齐楚两国大量铸造刀币、蚁鼻钱,取代了海贝的功能。直到秦统一中国,颁布“以小篆为通用文字,废除异体字和各地方言”的法令后,才废除了刀币、蚁鼻钱等在流通领域和赏赐领域代替了海贝的功能。海贝退出流通领域和赏赐领域,而作为佩饰的玉贝和“好玉”,仍被贵族沿用,因此,曾字以“贝”为形声部件,也是与社会高级官员和贵族关联,与土为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