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是小品演员吗?
在中国的娱乐文化史上,有两个名字绝对无法抹杀,一个是赵本山,一个是葛优。这两人在相声和小品的舞台以及影视的银幕、屏幕上给人们带来过很多的快乐,是人们耳熟能详并喜欢和崇拜的演艺明星。但人们还是习惯性的称赵本山为小品王,而把葛优称为演员。大家似乎觉得赵本山是一名从小品舞台起家、在影视界闯出名气的表演艺术家,而葛优却是一名从影视界出名后上小品舞台露脸的影视明星。这当然不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而是二人艺术道路的实际。
1982年,葛优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其父葛存壮是一位老电影演员,从上世纪 50年代开始,就主演了《钢铁战士》、《林则徐》、《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白毛女》等一大批优秀影片,是全国知名的表演艺术家。也许葛优受其父影响较深,对电影这种电影艺术有一种特殊感情,再加上他从艺院校毕业,所学就是影视表演,所以进入人艺后,虽然干的是舞台剧演员的活,但其兴趣依然在电影上。这样,当北京的一些电影厂拍摄电影时,一些导演认识他,并对他有较好的评价,就会给他安排一些小角色。
如1982年,在影片《热浪》中,葛优扮演一个群众角色。1983年,在影片《击中》中,他又是一个群众角色。1984年,他又演了二部电影:《春桃》和《野山》,也都是跑龙套的。这时,他虽然也参加人艺的舞台剧演出,演了一些较大一点的角色,但这还是他本职工作内的业务,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名气。1985年,他主演了影片《傲蕾一兰》,1986年,又主演了影片《魔表》。这两部影片使葛优开始为人们所熟悉。他演艺才华因此开始崭露头角。同年,他还在人艺演出了话剧《茶馆》,这使他的知名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987年,葛优参演了电视剧《雍正王朝》和电影《夜深人不静》。虽然他在这两部影视剧中还是配角,但因为这两部影视作品有较好的收视率和上座率,他的名字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其演艺界新星的光辉越来越明亮。1988年,葛优参演了电影《轮回》和《围城》,这两部电影使葛优的艺术生涯开始出现了质的变化,特别是根据钱钟书著名小说《围城》改编的同名电影《围城》获政府电影华表奖。片中葛优的表演十分精彩,为他赢得了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和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两项大奖。他的优秀表演开始得到电影界的肯定,从此,他开始成为一批著名导演手中的喜爱演员和得力干将;同时也使他在广大影视观众中树立了名气,成为人们十分喜欢的年轻演员。
葛优在电影界走红后,1990年,他又参演了电视剧《渴望》和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这两部剧作收视率很高。《渴望》被称为中国电视史上的十大里程碑之一;《编辑部的故事》被人们称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第四部曲。葛优的演艺事业开始出现了全面的繁荣景象。在1991、1992这两年中他先后参演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续集,电影《活着》、《大撒把》、《不浪漫喜剧》、《顽主》、《梦开始的地方》、《古今大战秦俑情》、《不第才子》,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第三部、《一地鸡毛》等十部影视作品。这使他在整个文艺界开始名声大振。在1993、1994两年中他又主演了《我爱我家》、《天生我材必有用》、《过把瘾就死》、《求求你别让我死》等十几部影视作品。这时他的名气已经如日中天,成为全国最走红、最负盛名的影视明星。
由于葛优的演艺之路是从影视开始,又是从影视出名并走红的。同时,由于他在影视界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当他走上小品舞台之后,大家还习惯性的称他为某某某某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某个人物,而很少称他为什么什么小品中的什么什么人;称他为某某某电影(或电视剧)主演,而很少称他为某某某小品的主角。
从他出名到本世纪初的十二年中,他也只是参演了《主角与配角》、《命运不是辘轳》、《新春曲》、《一封无法投递的信》等为数不多的几部小品,且大都是与别人合作演出。而且,他这些小品大都是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其本身没有独立的名称和知名度,人们只把它当一部晚会对待,故此,更很少说他出演什么什么小品。这样,人们就很少把他归在小品演员的行列中,而是把他一直当影视剧演员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