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结局谁离岛了?
《最后一朵桃花》里演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岛上,生活着一群无姓氏也无年龄的孤身女子,她们靠打鱼、采茶和种菜为生。岛上的规矩是,离岛的唯一方式即是死亡。而以“我”的视角所看到的悲剧,便是岛上唯一位于青春期正当良时的女子—桃花,为寻求生路而反抗命运无果后纵身跃入大海,以死亡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
《迷失岛》同样是讲一个人追求自由的故事:男孩小迪在父亲的逼迫下,登上了一艘开往神秘岛屿“迷失岛”的船,父亲旨在通过流放的残酷方式,让小迪学会“成熟”。然而小迪一上岛便被狼咬伤,在获得自由的历程中经历了许多,也最终明白,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战胜自己内心的懦弱,走出精神世界的迷失。这两个故事虽然风格迥异,内容不同,但两者的故事结局是类似的,那便是“逃离”。不同的是,一篇以死亡为手段,一篇以成长为目的。
虽然我们知道,故事中的女子和小迪最终都是获得了自由,但他们的获得却是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获得的。然而,这种自由究竟是不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呢?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无论是《最后一朵桃花》,还是《迷失岛》,在情节的具体展开上,都充满着隐喻。就如作者在《最后一朵桃花》的后记中所说,在写作这本小说时,其故事和人物都处于“迷失”中。
不过,比起《最后一朵桃花》,《迷第岛》中所谓人物的“迷失”似乎更加明显。小迪一上“迷失岛”便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自己是否会离开;而当他真正待久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了。在他决定离开时,却发现自己其实从不属于这里,他要走,也只能原路返回。可这条路,他却不愿意再走了。在小说的最后,小迪选择抛下所有,独自一人再次踏上未知的冒险,走向迷失。
阅读《迷失岛》的过程,我一直在思考,这个“迷失”到底是什么?答案似乎就在书中,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后方能发觉。一开始,我对岛上生活的描述感觉像是《百万英镑》《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中的海外生活,但很快,我便发现岛上发生的事情实在是有些难以用常理去推测,而小迪的“迷失”似乎又恰与书中描写的人物处境十分相似。
在阅读过程中,小迪仿佛就是我们自己;而我们也仿佛在跟随小迪的视线,看他所看的,思考他所思考的。当文字逐渐生动且真实,叙述日渐丰富而饱满,我们跟随小迪一起生活,一起冒险,一起感受成长中的伤痛与喜悦,一起领悟生活的奇妙与无奈。
“迷失”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或许永远也找不到确切的答案,而答案似乎也无谓找寻。因为“迷失”本身,便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为深刻的思索与最为极致的体验。
最后的最后,我想用书中小迪在迷失岛得到的礼物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那封遗书是他唯一得到的东西。
那是一座岛屿的轮廓,轮廓模糊,海浪的痕迹清晰可见——那是失落岛。
遗书上写道:如果命运馈赠给我一个男孩,我将会用我的一生,教导他如何成为一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