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庭塞什么作用?
看到标题,估计不少人会有反应:“这个玩意儿能有什么用!” 先上结论:后庭塞对提升音色的柔和度与丰满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声音的线条感、集中度、稳定性也有一定的作用。 但后庭塞对发声位置(声源)的影响微乎甚微——也就是说,使用后庭塞,并不会改变声音的发声位置。 这个发现来源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习心得。
我曾经是一个业余声乐爱好者,因为热爱歌唱所以自学了不少有关声乐的知识。其中在了解了共鸣的原理之后,我一直都在尝试不同的唱法。比如我用假声唱,用混声唱,也用真声唱;我还用气息顶住下巴发声,不用气息而是完全靠嘴巴吐字发声…… 我尝试了种种方法,最后的结果却让我很失望,不管我怎么努力,我的声音总是一团毛刺,很不饱满也不细腻。于是我就想:是不是我的声带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我用了这么多方法都无法让声音变得更好听? 于是我决定不再乱折腾我的嗓子,安安心心让它回归自然状态,看声音是否能变得好听些。但回归自然是必须的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于是我继续我的研究,这次我换了个思路:既然自然状态不好,那我就人为地创造一个不自然的状态,看这个状态能不能为我带来更好的音色。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制造了一种不自然的状况:我用手指按住喉结上方,硬是把声音逼进了头腔(当时我是真的傻,不知道还有咽腔和口腔可以共鸣)。就这样,我的声音变成了一个毫无质感的声音毛刺。
当时我正在学习民族唱法,老师听到我的声音后,非常果断地批评了我的发音方式,她说:你这是什么声音,像锯床一样。说着给了我一副保护话筒的胶皮垫子(就是用来保护声卡和话筒的吸音海绵或橡胶垫子)并告诉我,如果下次再这样锯床,就用这个垫子封住我的嘴。 后来我按老师的说法做了,果然声音变好了非常多——圆润、柔和且充满颗粒感。
后来我才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声需要一定的头腔共鸣来丰富音色,但如果过度依赖头腔,声音就会没有质感。 而使用后置声腔(鼻咽腔、咽腔及口腔)进行共鸣时,由于这些声腔与鼻腔是相通的,因此很容易形成鼻音。要想避免这一点,就必须学会如何控制鼻窦的开合,以及如何打开软腭和咽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