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为什么出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概念,所谓的“别墅”一词实际上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行业自主命名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别墅(Villa)是带有庭院的洋房(Town House),而中国的别墅多数指的是独门独户独院形式的豪华住房,因此有人戏称中国的“别墅”为“豪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自行定义的现象,一是因为国内当前的房产开发商普遍缺乏足够的诚意和实力,无法为用户打造真正的Villa;二是中国当前的土地和税收政策不允许土地和房屋向用于居住之外的方向倾斜;三是我国的城镇用地极度紧张,而农村又有大量的建设用地无人问津。在这种现状下,我国的大多数人只能接受开发商在有限的土地上构建有限的高层住宅来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同时随着地价的水涨船高,高层住宅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密集,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面对这样的困局,有学者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城中村”计划,即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再建大量带小院儿的平房,以低容积率、低成本的方式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间(图1)。然而现实远比理想残酷,一方面城中村的土地产权复杂,难以处理;另一方面,在中国这个讲究面子和文化传统的国度,花巨资在城市中心建造一片片矮房子似乎有损尊严。 图1 清华教授提出的未来建筑形象设想 所以人们转向了另一种选择——远离城市中心,在郊区寻找一块块发展空间,在此兴建高档住房。这实际上是将城市的烦恼抛给郊区的政府和民众,用远郊的土地和资源补偿市中心的被占用者和受害者。虽然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明智的选择。
别墅并非产生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我国的私家园林亦可归属“别墅”之范畴。别墅之兴盛,当为近代,其背景为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中产阶级”的产生。所谓“中产阶级”,也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新兴的大、中、小企业家们等等。
这一部分人在社会上已经逐渐显贵,有相当的收入,并有相当的文化和思想,而他们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追求一种高质量和有文化氛围的居住生活。这一部分人,已不仅仅满足于居住本身,而且追求一种既居住又休闲又为工作、交际服务的新的生活环境,因而,别墅应运而生。
“别墅”一词,来源于法语“Villa”,原意指意大利和法国南部农村具有小花园及果园的农庄小屋,后来特指英国伦敦市郊专为贵族游览方便而建的舒适住宅,再后来沿用为大城市的郊区,供度假时用的,设施比较完全的高级住所。一般说来,“别墅”不同于我们常讲的“住宅”之处,应有以下特征:
1、通常处于大城市的郊区或环境优雅的地方,即所谓“幽居”,至少有相当的静谧空间, 例如京城的“三里河”,沪上的“新乐路”之类,以及近郊的“顺义”、“宝山”,远郊的“西郊”、“佘山”之类。
2、通常有与住宅(或公寓)等量或更多的室内、外配套设施,既有居住功能,又有休闲、办公、应酬等功能。
3、通常采用独门、独户、独院,也即所谓“独门独院”,彼此保持相当的空间距离,具有排他性;或者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有相当安全保障的“住宅区”之内。
4、有个性、有创意、有气派,体现主人的财富实力和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