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什么天气预报?

厍菡栀厍菡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天气逐渐转冷。 于是乎,有小伙伴问: 有没有能预测5天之内天气变化的手机软件啊! 其实呢,我们的手机现在就有这样的功能哦~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中央气象台”公众号,点击菜单栏‘天气·气象’就能看到了。

以未来七天北京的天气为例,就能看到详细的预报信息了—— 当然,这个只是手机软件的简单使用介绍。 那有人就问啦,能不能准确预测5天之内的天气变化呢? 这个……还真不能。 因为影响天气的因素很多,而且未来天气状况瞬息万变。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以前的数据来找到一定的规律。 就以过去7天的北京为例(2019.11.1—2019.11.7),每天23点发布未来三天(早上6点更新)的天气预报。

图1 北京过去七天内逐日的气温、降水量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这7天里,北京出现了两次冷空气过程,一次是在2019年11月2到3日,另一个在2019年11月6到7日; 其中第一次降温幅度较大,达8℃左右;第二次降温幅度较小,在2℃左右。 那有人又问了,两次冷空气过程之间是升温还是降水的现象呢?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升温还是降水,都是在两次冷空气过程之间的。 以2019年11月4日到5日为例,上午11时,北京的气温为6℃,到了下午16时,气温达到了15℃,增加了9℃。 这种在冷空气间歇期出现的回暖现象称之为“反气旋暖区”。 同样,在2019年11月7日,在北京也出现了一次较明显的降雨。

虽然我们不能够精准预测5天之内的天气情况,但是可以通过分析以往的气象数据,对短期内(7天左右)的天气变化趋势作出判断。 那么,如何运用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天气呢?

首先需要确定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重要天气过程的临界值,即发生概率小于或大于某个数值的临界条件; 第二,事件发生和结束的时限,即在某一时段内必须达到临界值才能确认该天气事件发生。 以上面的数据为例,如果要预测下一次冷空气到来之前的“反气旋暖区”,可以将本次冷空气过程作为临界值进行检验。 在过去的7天里,当平均气温低于-4℃时,就认为出现了“冷空 气”过程。此时,将平均气温上升至高于-4℃,并且保持24小时,就认为进入了“反气旋暖区”。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提到的温度都是平均温度。因为平均温度受气温测点的位置影响较小,能够较好地反映某一地区大范围的天气状况。 而日均值的波动则受到观测地点的影响,范围较小,适合于小区域的恶劣天气如冰雹等的预测。 如果利用日均温突破某临界值来预测未来的“反气旋暖区”,可能会出现延误。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中长期天气预测。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天气预报中的预警信号,更精确地制定防御措施。

以上就是关于短期天气预测的小小经验分享啦~ 你学会了么?

融皓慧融皓慧优质答主

默天气预报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还要掌握一些农谚,熟知动物迁徙、飞鸟归宿、植物变化与天气的关系,更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比如:在秋、冬、春三季,如果有连续晴天,夜间如果天黑得又早,半夜里又有一层浓厚的霜,第二天一般还会是晴天。如果是秋末或初冬连续多日晴朗,半夜里仅有薄霜,天色朦胧,东方有些阴暗,那么今天晴,明天则会变阴雨。如果霜色浓白,太阳出来时还有浓霜,一般表示有冷空气南下,预示霜后有雨。

又比如入春以后,如果久旱,夜间如果有浓厚的白霜,第二天天晴后就会刮大风。如果霜色有些泛黄,那么刮的风也会偏南。如果雨后有浓霜,而天色朦胧,东方阴暗,那么,有雨没晴。

这些农业谚语,都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预测预报天气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蚯蚓封洞要落雨”、“早雾不出门,晚雾走千里”、“井水忽然浑,将有大地震”、“鲤鱼跳水雨要来,蛤蟆呱呱叫,必有大雨到”、“鸡上架早,雨不久到”、“晴天大雾在河底,必有大雨隔河迷”、“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早雾晴,晚雾雨”等等。这些谚语,都是人们对天气变化及自然灾害所作的简捷生动的经验总结,也是通过观察动、植物及水、气变化等现象,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谚语,可以很好地用来预报天气和预防自然灾害。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