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生肖是什么?
农历是农历的农历年,阴历是汉人的叫法,古代汉人主要是按节气确定农事,而节日都是按节气的变化确定的。 例如过年,现代人是公历1月1号过新年,这其实是“元旦”,而古汉语里“元”就是开始的意思嘛!“旦”是日出的意思,元始新一天。所以古人过年其实就是过“元旦”。不过从汉代起,人们把腊月三十(除夕)和大年初一(新年)这两天联在一起,称为春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前后两天放了个假,一起放假吧!
而端午节则不是按照夏至来的,是因为端午这天有盛大的祭祀活动、赛龙舟等活动,因此被定为法定假日。当然这一天也是冬至,又是立夏,还是芒种,总之这天的节气相当多……
然而,这些活动和节气在唐代之前并没有联系起来,比如屈原跳河那一天是夏至,但是人们把他投江的日子定成端午节则是唐朝才有的习俗。宋朝之后,冬至清明立春节气等等就都凑到同一天了。 至于十二生肖,那是从佛教传入的计时历法,本来是没有和二十四节气挂钩的。但人们总是想用一种简单的办法计算动物繁殖周期和节气相对应,于是就有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匹配。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形成了福祸喜忧等人格象征意义,以至 Kerbergs 说它" 本质上是我们中国人的哲学 ",遂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要素,沉淀在中国文学艺术中。
十二生肖的周期为十二年,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关于人与兽的相像,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命兽。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从西汉时便已确定十二生肖,比如:《说文》有“辰,灼龙,引置也”,《说卦》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这八封在十二支里的方位是:震在寅、离在午、兑在申、干在亥、巽在巳、坤在未、艮在丑、坎在子。把有“龙德”的震放在东方,“战乎干”的西北配以“有鳞之虫”的干龟,加上其他六封,以《说卦》和《说文》对勘,这八个地支皆为有肖像的生肖,其他四支的肖像,由于没有文献依据,也只好根据十二支的方位来排比。
东方三辰为寅卯辰,东方为震方,震为龙;申和酉相邻,申为猴,酉为鸡;申酉戌为西方,西方为巽方,巽为“发”,鸡羽雉尾龙鬃,都是“发”;在午未之间的巳为蛇;戌亥子为北方,北方为坎方,坎为毛,又称墨龟,犬兔皆为毛兽,乌龟喜在水边衔泥窝穴,所以亥为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