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花指什么生肖?
12地支中,每个地支对应一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12种动物对应12个月,一年有365天,而每个季节的月份是不等的,有30天,也有31天和29天之分。所以,每季的第一个月都对应一个节气的,而每个节气都是对应的某种动物。
比如春季的第一个月——寅月,与立春相对应,是阳气初发的月份(冬至阳生)。所以,寅月的节气是“惊蛰”和"春分"。“惊蛰”是阳气上升,蛰伏动物开始苏醒的意思。而春分呢,意味着阴阳二气平衡,昼夜时间相等。在自然界,阴阳平衡是一个相对的状态,所以,春分以后,阴阳气势会逐渐偏于阳性一方;到了夏季,就完全阳盛了。
那么,冬季的第一个月与最后一个节气怎么分配给动物们呢。这就要从二十四节气起源讲起了。众所周知,我国的农历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合历,所谓“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规律制定的,所谓的“阳历”,则是以太阳周期运动为依据的。但是,最初制定农历的时候,是完全没有考虑太阳周期的,也就是说,最初制定的农历是阴历。
后来人们发现,直接用阴历来计算季节和节气很容易出错,于是古人就增加了一个“闰月”,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通过这个办法来平衡阴阳,推算出来的节气也就成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不过,虽然节气成了固定的数字24个,可是每月的节气是有变化的,不是固定的“惊蛰”“春分”——随着月球绕地球公转,每个节气的日期是以15天为一个间隔逐月推移的。到了月末,如果阳历的日期过了某个节气,而农历的某个月还没有过完某个节气,那么这个月底的这一天就被赋予了两天的特殊含义——“闰”的意思就是在这一天加两天。
因为一个月只有三十天左右,而节气是在月中,每个月过了节气就会跨月。这样,每个月就都有可能出现“闰”的情况。比如,今年农历正月是闰月(共31天),第一个节气就在二月里;而明年正月虽然是传统的大月,却有29天,所以,明年的春节就比今年的后一天。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农历与阳历之间出现了一串奇怪的循环,也就是农历的闰月频繁出现在不同的年份。
知道了节气与农历关系的原理,就很容易理解十二月花信的由来了吧!每年的小寒到谷雨期间有两个节气是大寒和立春。由于大寒当天可能还没到月末,所以还不能确立下一季的花信。而立春一到,东风解冻,阴气尽散,阳气升发,花木发芽,自然是迎春花率先报信。
接着雨水节气,滋润万物,草木吐绿,梅花绽放。随后便是惊蛰,春雷响,桃始华(桃花开),黄鹂鸣叫,进入三月,气温迅速回升,杏花粉黛,连翘迎春。到了清明,气温明显升高,杨柳泛绿,樱花绚烂。 当然,在农历里面,除了闰月和朔望月还有“超月”现象,也就是某些月份有30天,某些月份有31天。这种现象并不会影响花信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