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应对cba改革遇到的困难?
CBA现在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篮球的问题。 中国男篮自94年世锦赛之后一落千丈,虽经姚明加入火箭队,王治郅进入NBA历练,中国男篮却再也没有回到过世界赛场。反倒是女篮在孙悦加盟湖人后迅速崛起,时隔多年后再进奥运会。 CBA联赛自05年姚明进入联盟以来也是逐步向NBA靠拢。但近年来CBA球队经营状况并不理想,除了北京首钢和广东宏远这样的豪门强队外,其他球队都是小本经营,甚至有的穷到连工资都发不出。球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以CBA现在的水平来看,虽然不乏像大朱(江苏南钢)这样兢兢业业的好球员,但也存在大量态度恶劣,球风粗野的“刺头”。
作为全国顶级的职业联赛,CBA目前却只能依靠国企或民企中的巨头企业支撑门面,可见我国篮球水平的凄惨程度。 要想解决CBA面临的困境,根本还是要解决中国篮球的问题。只有不断提高青少年训练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优质苗子;同时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CBA现在的现状。
至于说球迷们关心的外援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借鉴NBA的发展经验。 NBA在发展初期也是对外援限制较多,后来随着联盟商业化的推进和外援实力的增强,逐渐开始引进强力的外援,甚至不惜花巨资签约大牌球星。但NBA的外援都是签定了长期合同的,而CBA的外援则是签定短约,流动性较强。这种政策的不同其实反映了联赛发展阶段的不同。早期NBA的外援政策是为了促进联盟发展的均衡性,避免巨头球队一枝独秀;而现在CBA的外援政策却是迫于生计,不得不引入强者的结果。如果CBA在外援政策上能进一步放宽,像NBA一样签定长期合同,甚至允许球员在一个俱乐部一辈子效力,哪怕这个球员已经年老体衰,只要他不退役,就一直为他提供工作,那么对于联赛的发展必将起到长远的作用。
一、CBA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1、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后盾,难以形成集约优势。CBA所属的14家职业俱乐部,基本上是各省、区、市体育局和体工队办,他们拥有参赛队伍的绝大部分资产,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力资源和场馆,训练基地、器材以及一定的资金等。14家俱乐部虽已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CBA联赛的参赛主体,但其仍作为原挂靠单位的内设机构存在着,与原挂靠单位之间尚未彻底脱钩,其运行、管理及发展依然受制于原挂靠单位的制约。目前,有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和体工队不仅从CBA俱乐部和球队的收益中提取相当数目的管理费,而且还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继续将俱乐部与球队当做自己的“自留地”进行“一揽子”包办,限制和束缚了俱乐部在人事、财务、制度等方面的自主权。
CBA俱乐部没有条件独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也无条件去实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以及形成集约优势,致使俱乐部整体上缺乏现代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难以形成自我发展机制,更谈不上参与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
2、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俱乐部健康发展。CBA俱乐部虽然经历了两个赛季的赛事运作,但整体上尚未形成“自我造血”的能力。从现有的运行情况看,广告开发签约金额不高,转播收入还无从分配,门票收益也微乎其微。CBA联赛第二赛季情况有所改善,北京、上海东方、广东宏远、山东济南军区等少数大城市的实力较强的俱乐部,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大多数俱乐部仍处于“出血”状态,他们每年支出达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而广告收入及其它收入则微不足道,差额部分都要靠原挂靠单位补足。
3、运动员“谷底”,教练员缺员制约了CBA水平的提高和完善。现行的体制决定了CBA各队的运动员都是从各自省市队选调上来的队员。一方面,由于近几年青少年业余篮球人才缺乏,造成一批退役的老运动员得不到高水平的补充,使得CBA联赛仍处于新老运动员的“衔接期”,联赛技战术水平难以有突破性提高;另一方面,受教练员编制的制约,各省市队与CBA俱乐部是一个“队”,无法增补教练员,使得带CBA队与带省市队的教练员“一身兼”,教练员缺乏,使CBA俱乐部无法按专业化、正规化进行严格管理和科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