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村官好吗?
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是近年来人才人事部门在农村和基层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上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这一实践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响应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鼓励。“大学生村官”被舆论普遍誉为大学生走进基层、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学习成才的一种新的就业形式,是实现大学生就业“观念革命”的有益尝试,更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村和社区干部结构的有效途径。
有人提出大学生当“村官”,是“高学历,低就业”,不值得提倡。这种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核心观点就是把大学生当“村官”作为一种职业,一种就业方式来论其值不值得提倡。
其实,大学生到农村或城市社区任“村官”和其他就业方式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任职时间有限,其本质目的不是职业就业,而是作为人才,对基层管理的一种参与,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学习,为今后正式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值得提倡,而且应当鼓励,应当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
把这段过程作为一种“就业”的形式在“值不值得”提倡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可能偏离了这类“村官”制度设计的初衷,“大学生村官”和一般意义上的就业应当有所区别。但“大学生村官”与职业或就业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生村官”能否从这段实践过程中收益、能否为今后的职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实现和体现“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目标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因素,也是关系到这一制度能否持久健康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