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位五行是什么?
“五运”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的方式,分别对应人体的五脏——心、肝、肾、肺、脾。它们各有自己的运动方式,互相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类似八卦的八种基本卦象所表示的相互关系);同时它们又各有一个主管的季节,春天肝脏旺盛,夏天心脏旺盛……冬季肾脏旺盛。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春天万物萌发,植物生长,是为生发之气,适合养肝;夏天阳气盛极,万物繁茂,是为养心;秋天草木开始结果孕形,是为养肺;冬天万物凋零,阳气潜藏,是为养肾。这是顺应自然变化调养五脏的原则。 但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除了有“五脏”这个功能单位外,还有“六腑”和“经络”这两个宏观调控系统。
“腑”是指体内能容物的腔道,如胃、大肠、小肠等,它们的作用是受纳、腐熟(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传化(营养物质的输送和排泄)。“脏”与“腑”相反,既不外露又能容纳,它们是完整的功能单位。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感应传知的通道。它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包含了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和络都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是由浅入深的纵向主干线,而络则是从经分支出去的网状结构。
既然人体有腑又有脏,还有人运行气血的经络,那么《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法于阴阳”中的“阴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里的“阴阳”应该是指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阴盛阳微,或者阳盛阴虚),而不是指人体上的阴阳。因为人体上的阴阳是相对的,是互相转化的。只有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才是相对静止的。
古人根据“法于阴阳”的道理总结出了一年四季24节气的养生原则,这也是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体现。 至于“和于术数”的“术数”,我猜是指中国古代的五行干支计算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