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汉口路属于哪个区?
这个“汉口路”可不是现在武汉那著名的汉口路,而是原闸北区的一条马路…… 话说晚清时期,上海租界扩张,1860年代相继建立了静安寺、曹家街等公署(相当于政府的派出机构),管辖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闸北境内区域。1893年,上述公署改组为公共租界工部局,作为管理公共租界的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设立市政厅负责征收税费和市政建设。
为了便于管理,工部局将整个租界划分成了24个坊,各坊设正副头人分别管理。其中,位于今泰兴路的四牌楼坊和位于黄浦区的广陵镇南坊因地处旧城区且范围模糊难以区分,便合称“四牌楼坊”。不过这时的“四牌楼坊”可不仅限于今泰兴路和泰兴南路一带,其范围北至中兴路,西南至凤阳路,是今黄浦区和卢湾区的交界地带。 到了民国初年,为响应南京国民政府的“以县治街”号召(即废除旧式的坊、巷制,改设街道制),上海的各大租界纷纷改制,撤销了以往的坊级建制,改设街道委员会,并推行“保甲制度”。
当时对于租界内原有道路的命名规则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出现了一些诸如“新闸街”、“石门一路”之类的名称。而原属于四牌楼坊的“凤阳路”、“中兴路”以及部分沿街地段则改名为“汉口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这一带曾是旧式里弄居多,因此“汉口路”实际上并不是一条宽宽的大马路。根据20世纪30年代的地图显示,当时的汉口路仍是一条窄窄的小巷,两边林立着旧式里弄和小住宅;而现在的汉口路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起来的,其位置基本上就是原来的凤阳路和中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