荑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释义 艸部【435】字之012——荑 荑,艸初始生也。从艸夷聲。夷亦聲。徒奚切。
段玉裁注:始生者荑也,熟者英也。然則英、荑皆謂初生者言耳;又曰荑之未秀爲英,英之未實爲薺。此又以其將成而別之矣。按《詩·衞風》“彼爾維何”作“彼留子嗟”。毛傳以“荑與莢”爲二物者,以彼篇全用菽麥之言,故如此分。朱傳因毛義以爲“荑,未長穗未結子者”,則失之遠矣。
《毛公易故》曰“荑之謂萌芽,發之謂薌。《易》之乾爲荑爲萌芽。《詩》云‘彼留子嗟,将其來施兮’是也”。今通人以《齊風·甫田》及《豳風·七月》爲明證云:“荑者,草之初生而未壯也,如女子之未嫁。”“英者,草木盛壮之花也。如女子之既嫁有夫也。”其說甚當。 段氏引《周禮·大宗伯》“朝踐用茅籮”,鄭玄注“籮,茅之未荑者”;又引《春官·典瑞》“大路、塗齋,先路,籮同。”郑玄注“籮,茅之始生而未青”,可知茅的幼年期为茅荑,尚未生长出花来,因此可以用来祭祀天地祖先;成熟期则称为茅,只能用来作为车饰的铺垫材料了。 在许慎看来,荑就是夷。夷与羊、野都是形声兼会意字。甲骨文的夷字如下: 其中,上面一个动物的形象,下面一横代表大地,表示这个动物生活在地上。金文的写法与甲骨文大同小异。篆文的夷和隶书、楷书的夷基本一致,只是中间的那一撇向右弯曲而已。
在汉字的600多部首中,大部分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比如禾部与稻麦有关,木部与树木有关等等。唯独舌部首中的夷部无具体意义可言,这实在是件怪事! 古汉语发音比较复杂。比如现在的“天”读作tian(四声),古时发tin(三声)的音;现在“地”读di(四声),古时发ti(四声)的音等。如果将古今汉字对调位置,我们往往难以辨识。但古人给汉字造字时是有规律可循的。舌部的所有汉字大多与舌头有关的字词有关,比如“甜”与味觉有关系,“闲”与嘴巴有关……可为什么偏偏舌部首中没有与之相关的字词呢?这是不是有些不合理之处呢?我总觉得这其中似乎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