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五行属什么的?
比(bi)的本义是“亲密”,引申为“亲近、接近”和“比较”。 《说文》曰:“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表示紧密靠拢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姿态,所以有亲密的含义;又因为人总是希望跟比自己强的人亲近或者接近一些,所以有亲近、接近之意;再由于“亲见而后可喻于理”的道理,故引申出“比较”的意思来。
1.比(bī),比较级,在古汉语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结构,比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以”就是“拿”“把”“用”的意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者,何也?”就是用您的长矛刺穿您的盾牌啊!这里显然是说用你的矛去攻克你的盾。再比如“一狼洞其中”里的“其”也不是代词它在这里是指代前面提到的洞穴。还有“公输班请见”里“请见”也就是请求见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具体举了,总之记住古汉语中的这种形式,都是表比较的。
2.比 (bǐ), 第一个义项是“比较”的意思, 现代汉语仍保留此义:比较(bǐ biāo); 第二义项是“等列,辈份" 的意思; 第三义项是 “近,靠近”的意思与“距”的意义相近。 第四义项为动词,是“勾结”,这个意义主要见于文言语法之中,如“比周”就是说结党营私,“比势”意思是利用权势,“比肩”形容关系密切,地位相当等。 以上四个意义在古代汉语中都常常做谓语或状语成分出现,一般不充当其他句子成分。
3.此外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即“及,等到”的意思;还有一个少见但重要的义项指“譬喻”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比喻句。 这几个义项都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下》中一段关于孟子劝齐宣王不要攻打燕国的对话中: “王欲行王之道,则勿诛燕;欲诛之,则莫若以仁恩天下,然后举兵而伐燕,则可矣。夫王三王之功,而三王之后,虽欲立宗庙社稷,岂可得哉? ” 这个例句中出现的三个“比”字都是第二个比义词项——名词性词组,分别指的是“同等地位/等级/排次”、“等待”和“比方”三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