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五行属什么?
1、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扁”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方框里有个竖划”,是个象形符号,表示一种器物(或工具)的形状。所谓“方框”即指四方形的框架结构,所谓横竖线则代表这种器物的边与面;金文的写法与此相似,只是更为规范一些罢了。 “扁”字的本义就是指这种带有方形边框的器物。《说文解字》认为这个字由两个“方”构成,所以本义就是“器之薄者也”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字是指那些既扁平又带有一侧边的器具了。
2、从字形上看,“扁”与“扁”的右边是一个“户”,而“户”在古代通常被用来指代门扇——虽然后来才逐渐演化成对门窗的通称,不过古人最早确实是这么使用的。那么“扁”的右半部分其实就是在形象描述一扇门的形态。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扁”字的本义其实是“一种狭长的带有两侧壁的器物”或者更精确地说是“一种狭长的带有两侧壁且一侧开门的器物”。
3、当然“扁”还可以作形容词用,意思是可以形容某物形体宽而薄之意。例如我们常用的“扁担”“匾额”“扁平”等词都可以说是由此引申而来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汉字中还有一个“扁”字,它除了可以作名词和形容词之外还可以做量词使用。古代文献中将这种量词称为“片”如“一片扁舟”即为一例。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片”并不是“片”的简化字,而是另有一种来源。
4、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姓”是什么吧!其实“姓氏”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看就是一个名词性的联合短语,其中的“氏”字相当于英语里的“family name”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用两个字来表示一个概念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先秦时期的人们只以“姓”为家族世代相袭的标识,而各诸侯国贵族们的“氏”各不相同,为了突出其区别才将二者合在一起表达。
5、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大者十四人”的内容来看,上古时期的华夏民族是以“姓”作为族群划分标准的。当时的人们一般会以自己的“姓”作为称谓。例如舜帝就被称为“姚虞舜”因为他是姚姓虞氏的后裔;夏禹也称“姒禹”因为他来自有姒氏部落等等。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都是依照各自“姓”来确定自己身份的。
6、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宗族观念日益淡薄,于是人们开始按照血缘关系远近的方式来确定各自的族群归属,这便有了“氏”的出现与发展——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同姓不婚”原则的由来之一啦~据我推测这一变化大约发生在西周后期至春秋中期之间。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不再遵循上古时期的宗法制度行事,取而代之的是按照地域划分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身份认同——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郡望”的来历喽^_^。
7、由于“姓”是母系社会的遗存产物,而且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女性家族的社会地位,因而它往往与“氏”(父系社会时男子所用)同时并用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称谓。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魏之际甚至直到隋唐时期才有所改变——“名”逐渐成为人们称呼他人时的惯用语。此外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用以表示“贵戚”称号的“氏”字如“王”“谢”等字常用于表明其出身高贵身份尊荣;而“马”“牛”等字则是用来形容其血统纯正血脉优良等特点……
8、我认为“姓名”二字应该作如下解释才对: “姓”是用来标注家族归属并区分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的标识;“名”则可以看作是每个人独特的个人标签或者说是一种社会性符号,它与“姓”一样具有标示属性但却不具备遗传性特征哦O(∩_∩)O ~所以说啊大家千万不要搞混了!